5里、锁阳城东面400里的石关峡正相符。至于建筑石关峡的年代大约应是西汉元鼎六年或者稍后,是为酒泉之玉门关,在西迁之后玉门关改名为玉石障。
三、玉门关的迁移
边关治所及烽燧的设置范围反映着王朝统治的具体区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凿空西域、经略西域,统治范围在一步一步的扩张,帝国最西边的治所也随之西移,玉门关自然不例外。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县条目师古注、《太平寰宇记》等记载,“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汉代玉门县城在今天玉门市赤金镇古城,在石关峡西68公里处,而玉门关也西迁至敦煌西北一带。
汉长城遗址
原来,汉代的玉门县就是玉门关屯的人向西迁移到赤金绿洲继续屯田的,这既有可能是汉武帝为了拓土御敌而为之,同样有关隘迁移置县的有函谷关原址上改置而成的弘农县。这种徙关拓边的举措无疑是最为稳妥的办法,据考证曾经在嘉峪关、玉门、瓜州三个地方设置过玉门关。
关于西迁敦煌之后玉门关的具体位置现在也是有好几种说法,在《通鉴》胡注中说玉门关在敦煌郡西北,《新唐书·地理志》说玉门关在敦煌郡寿昌县(汉时龙勒县),还有《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记载说玉门关位于寿昌县,也就是今天敦煌市南湖破城西北118里处。有学者在后面认为小方盘城就是玉门关,但据出土的众多敦煌简牍的研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前文所说小方盘城只是玉门都尉的治所,而非玉门关。
朝代更迭,其后的朝代似乎都没有汉朝时期的辽阔疆域,所以最西边的治所再不能是西出,必然要东移。东汉中期到唐代,玉门关的关址又从敦煌西北迁到了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道:“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这里说的是玄奘在询问西行路径时别人给他的答案,说到一条叫做瓠庐河的河,即现在的疏勒河。在瓜州晋昌城以北50余里的疏勒河上设置有玉门关,也位于汉长城昆仑塞上,真是伊吾路的起点,恰在双塔堡附近。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连瓜州,西北与伊州相邻。在它四周的山顶、路口、河口等要隘出现在还存烽燧11余座,可谓是傍山带河,形势险要。
敦煌简牍
在五代宋初的时候,历史就像是轮回,玉门关的关址有东移到了前文提到最早的石关峡。敦煌遗书《西天路竟》记载:“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又西行一百里至沙州界。又西行二日至瓜州,又西行三日至沙州。”根据距离的计算,记录中的玉门关正是石关峡。
不管是古籍文献记载是这样的,在明清时期当地也有这样的传闻,明永乐十二年时,陈诚、李暹出使哈烈国途中撰写的《西域行程》一书中写道:“过嘉峪关,关上一平岗,云即古之玉门关,又云榆关,未详孰是。”明代的嘉峪关在现在嘉峪关市城西5公里多,《西域行程》中的意思就是出了嘉峪关所在的平岗向西北方向,都是众多山峰,正是石关峡所在的黑山。所以,在明代的时候还有石关峡为玉门关的传言。可见随着战略东移,玉门关却是向东迁移到了石关峡,而嘉峪关也成了古玉门关的延续。
敦煌简牍
四、结语
玉门关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变迁,但它从来没有与丝绸之路割舍开来,而始终位于边疆的玉门关明天面对的不光是贸易和交流,也面对着残酷的征伐和杀戮,一次次战争染红了大漠孤烟的天空,一声声羌笛鸣不尽思念与离愁。
不管如何变迁,它都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留下了独特的边塞文化,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文人墨客的创作激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的民族气概,熏陶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插上一双精神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