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在书面语、格律、主题、结构上都深刻地获得了民间戏曲的精髓,《琵琶记》从普通民间通俗读物变成了优雅规范的戏曲剧本《琵琶记》,极大地提高了南极的文化品格和地位。后面
来南戏很快取代元杂剧,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戏剧舞台形态,被誉为中国“曲祖”。《琵琶记》也成为南戏登入中国主流舞台的标志之作。因为雅俗共赏,《琵琶记》一直深受各个阶层人民的喜爱,传说连明太祖朱元璋也很喜欢,曾把《琵琶记》比作民间不可缺少的珍馐。在《琵琶记》故事人物中,百姓尤其喜爱勇敢、善良、忠贞、坚韧的赵五娘,在宁波建庙宇供奉并让她的名字成为地名便是例证之一。
四
据传高明创作《琵琶记》时十分刻苦,三年闭门谢客,日夜苦撰。传说成稿之夕,他踏足按拍,吟咏剧中曲牌时,忽见桌上双烛火焰相迎交辉,良久才分开。因为觉得灵异,高明连喊“瑞光!瑞光!”沈氏楼由此更名“瑞光楼”,并随《琵琶记》闻名遐迩。现瑞光楼原建筑已毁,尚存故址碑。
《琵琶记》写成后,高明疾病缠身,要求离开栎社回归故乡,途经宁海时病卒。家人最终扶其柩回瑞安,葬于故里柏树桥南岸,立墓碑“元高都事则诚墓”。郑闰先生考证认为,《琵琶记》剧本最后经由鄞县鄮山书院山长(院长,时称“山长”)丁若水抄写整理,流传后世。
可能因为《琵琶记》写得太真实动人,荡气回肠,作者又久居栎社,所以《琵琶记》在宁波广受欢迎,甚至对百姓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缘海县邑的象山,至今仍能保留如此多的《琵琶记》地名传说,这应该就是宁波百姓献给客居宁波十余年的戏曲家高明及《琵琶记》最诚挚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