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写了闻名千古的《岳阳楼记》。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又调往杭州作知州。此时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自己分文不取。他建立了公积金,对贫寒的范氏族亲及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有资助,这种善举当时感动天下,全国范姓人氏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
将相楷模范仲淹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青州的严寒,又加重了他的病情。第二年(1052年)又被调往颍州,他不畏寒酷,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于五月二十日溘然辞世,享年六十四岁。当时,“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时人痛哭流涕,连羌人也斋戒三日”。
范仲淹死后,被追任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敕命在苏州修“忠烈庙”,是为祭祀。可谓哀荣倍极,千古流芳。
范仲淹戎马一生,名扬朝野内外,遗迹陕甘边陲。在他主持朝政期间,曾先后四次巡视陕甘,检查防务及屯垦措施。在宝塔山上,至今还有范公井,烽火台,望寇台,范公书院等遣址。
范仲淹生前生活俭朴,“食不重肉,衣不重裘,俸禄所得,留瞻族里”。他用自已的俸禄积蓄,在苏州设立“范氏义庄”、“范氏义田”,让族中穷人有房住,有田耕。而遗训自家子孙:“只许温饱,不得奢华”。
范仲淹性情梗直,为官清廉,对赵宋王朝可谓耿耿忠心,殚精竭虑,但竟多次遭受贬黜,说明北宋统治者的偏狭和昏愦。
范仲淹名句的书法作品
在范仲淹遭遇升迁或贬黜的日子里,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生“以天下为已任,以百姓苍生为怀”。他首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人品的楷模;又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一座流芳千古的文化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在汉字结构中,“文、武”为斌。斌者,文采质朴,风度高雅之意。在一些大智大贤者身上,文与武其实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文天祥、岳飞、范仲淹这些人,他们上马统军,下马理民,率师戍边是良将,整顿乾坤是能臣。他们触文武于一体,集智勇于一身,被称为“国中精髓,人中精英”的典范人物。尽管这样,在他们当政期间,却经常为权臣所斥,为佞臣所馋,为统治者所猜忌。为官一世却命运坎坷,胸有抱负却悲戚一生。
站在宝塔山上,望着延河岸边的黄土尘埃,我们感概无限,思绪万千。眺望远方,仿佛又出现范仲淹挥旌鏖战,骏马奔突的酷烈场面,又好似洞庭湖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范仲淹的高贵品质值得人们钦慕敬仰,有这样的先贤垂范后人,更值得人们骄傲。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2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