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2BkX63EBmH57QJcMsi0A38U%3D&index=2" width="640" height="427"/>
海军博物馆
海军博物馆
第二站:八大关景区
八大关严格来说是一个建筑群落,以别墅为主,并不能够自由进出参观。但青岛人也会喜欢到这里来走走,原因可能是植被覆盖率高,沿海,空气中可以感受到负离子的气息。著名建筑有花石楼、蝴蝶楼,门票不贵,可以一看。
八大关
八大关
第三站:啤酒博物馆
博物馆情节一直是我和儿子的共好,19世纪末胶州割让给德国,德国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啤酒博物馆就是德国啤酒厂的旧址。德国设备已经停运很久,但作为青岛啤酒的发源地,新型生产设备仍在工作。博物馆分AB两馆,A馆是陈列馆,原为德国工人办公场所;B馆是德国旧工厂,基本保留了原貌,在B馆有一个品酒区和酒吧,凭门票可以免费品尝地道的青岛啤酒,确实好喝,甚至有了那么一点点贪杯的冲动。
博物馆外是啤酒一条街,以当地人的说法,这条街因为宰客欺诈等行为已经把自己做烂了,想要品酒,还是另挑地方吧。
青岛啤酒博物馆
烟囱冒出的白色蒸汽表明工厂仍在开工
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啤酒博物馆
德国人留下的建筑图纸
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啤酒博物馆
百年电机
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啤酒博物馆
百年电机上的西门子铭牌以及1896年的制造日期
青岛啤酒博物馆
德国搅拌机,纯铜手工打造,一直使用至上世纪90年代
青岛啤酒博物馆
发酵池
青岛啤酒博物馆
酒桶
Day 3
第一站:崂山北九水景区
吸取昨日的教训,在旅游旺季来青岛,实在是敌不过浩瀚的人群,崂山现在有三条线路,分开收费。第一:最传统的太清宫-仰口线路;第二:崂山最高峰——巨峰线路;第三:北九水——看景看水的一条线路。如果以我个人来讲,我很想走一走最传统的线路,看一看二十年前妹子信中所言的道士到底给人一种怎样的直观感受,但是理性的直觉并不让我想选太清宫线。理由是:旅行团太多、去仰口的观光巴士停开,只能坐公交,而携程有人留言,光等公交就要一个多小时。我也想到自己开车进去,同样携程有人留言,收费很不合理,且必须有个导游带队,带去买点茶叶等等是难免的。家人去过南线加上一系列的不自由让我最终放弃了传统线路,遵从于理性,去了北九水。
非常幸运,因为昨夜下过雷阵雨,北九水的景出奇的美,连我家的大眼萌都看得目不转睛。北九水是一条登山线,景区门口有很大的停车场,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估计是在争创更高的知名度(真做到了我就不来了)。在入口坐景区大巴到登山入口,然后蜿蜒而上,顺水而行,爬到顶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路边有当地人卖点黄瓜、花生、海凉粉,价格还算公道。
上下山都是步行,中途有二次检票点(实际上是上三水,也就是前1/3路程,有很多当地人,估计也有很多岔路,所以到核心景区还要检票,有点麻烦。)台阶较多,据说枯水期景色一般,感受就没那么好了。
北九水
北九水
北九水
北九水
北九水
第二站:石老人海水浴场
从北九水下山已经是下午,驱车到石老人海滩大概有10多公里路程,没想在景区吃饭,北九水附近也没什么饭店。石老人海滩不远就是海尔路,周边都是商务区,包括几个大商场,所以我们在下午2点多才吃饭。原计划去青岛博物馆,跟着导航走却遇到封路,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啤酒节的会场在布展,只有工作车辆可以进出。我们把车停在招行门口,步行三四百米到博物馆,遇到旅程的第一个意外,星期一闭馆,作为探馆小达人的EZ只能悻悻而归。还好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左右,避开日晒,我们去了海滩。
石老人海滩离老城区青岛第一、第二、第三海水浴场都要远(10km以上),但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开夏日的人群和浩瀚的学生潮,相比11月份恬静的厦门海岸,这里简直可以用下饺子来比喻。好在,你只要不在防鲨网内游泳,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地盘,还是可以自娱自乐的。孩子挖挖沙,成人听听海浪,直到太阳西下,天际黯淡,留下一片迷蒙——据我推测,应该是雾霾;)
石老人海水浴场
晚餐找到了一家好吃的餐厅,价格不贵,量足,关键味道还不错,以至于第二天又来吃了一回。
Day 4
我们仍然住回了城区,在我的计划中,少了城区的老建筑群也就少了来青岛的意义。我不介意旅游留有遗憾,只是错失了解一个地方历史古韵的遗憾会是我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个。
这一天,我们开启了暴走模式,但实际走下来,无论是抱着还是用车推着小L,都没有感觉很累,逛街而已。如果没有第二个意外,这一天应该是旅途中最闲暇惬意的。
一大早我们就驱车到信号山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在高德地图上搜索“德国总督楼旧址”会出现“迎宾馆”三个字,实际上就是同一地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景区内可以停车,但必须人走车走。景区很小,只有一栋楼,建筑风格是德国“新青年”学派,在历史上时期短,但地位却很高,整栋建筑经过几次修葺,非常震撼。外墙基座之上用大块花岗石砌筑,里侧凿平,外面保留不规则形态,看上去及其稳重。主体建筑以德式风格为主,但角楼有中式格调。内部不准拍照,我不是很清楚不给拍照的原因,因为看不出有什么需要保密的地方,主要陈列物有一些家居用品,二楼走廊有一副光绪帝授权李鸿章、翁同龢签署的割让胶州湾条约(也就是《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全文。附带说一下,青岛的主要博物馆都会把青岛的近代史分成几个部分,首先是十九世纪末德国侵占胶澳,当时因为中国的北洋水师全部装备都是向德国买的,当中日甲午海战失利之时,德国人借口在向日本赔款等问题上帮助中国人而向中国索要军事基地,以至于1897年强占胶澳(也就是青岛),清廷也没敢干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德宣战后,由日本接替德国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胶澳。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接手胶澳并改名青岛,总督府改名为迎宾馆。只是,好景不长,1938年二次大战中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并由伪国民政府掌控,直到二战结束。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出总督楼不远就是老舍故居,主要陈列物是老舍的生平及其子舒乙提供的书稿。其中《骆驼祥子》原稿的命运多舛让人扼腕痛惜,可以说老舍先生不仅写出了精彩的故事,自己人生的故事一点不输于自己笔下的人物。故居很小,第二间有一块电视屏,播放的是老先生去世前7个月在日本接受NHK采访的录音,虽然他没有直接谈那场运动,但言语间可以听出他的态度,感兴趣的不妨静心一听。故居内有个很小的书屋,卖的都是老舍先生的书,明知网上都有,为了缅怀下老人,买了一本包括《小坡的生日》在内的儿童故事集,已经看完。
老舍故居
EZ,一个很会照顾人的哥哥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书桌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五月的青岛》
出了老舍故居,在边上长颈鹿咖啡店坐了坐,假装小清新了一把,其实那个年纪已经回不去啦。
两兄弟
我是长颈鹿吗?
老舍故居对面大学路上有青岛美术馆,很老的建筑却嗅到了商业气息,一些画家的作品在此展示,不赘述。
沿着大学路走到头就是大学路和鱼山路的路牌,好像在这地方拍照成了一种竞相模仿的潮流。
我和孩子们
继续往西是德国监狱旧址,关押过舒群、李慰农、胡信之,同样,这座监狱也易手过日本人,根据描述,地下室的酷刑房由日本人建造。监狱内不透风,真是死气沉沉,阴森恐怖。监狱旧址也有陈列馆,展示的是青岛历史上的司法、警察体系。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青岛邮电博物馆,这个真的不应该称为博物馆,最多算是一个邮品商店吧,所以也不再收门票了。在这里可以买明信片,然后很多人挤着盖邮戳,有各个景点的纪念邮戳,也可以花上几十块钱寄个慢邮,等着一年或者N年后收到自己寄给自己的信。
青岛邮电博物馆
青岛邮电博物馆
再往前可以去栈桥,也可以去圣弥额尔大教堂,我们选择后者,因为远观栈桥已是人头潺潺,除了一个回澜阁鉴证了德国三艘“铁甲舰”的入侵,也没有其他什么好看的了。
友情提醒:栈桥及其附近吃饭,价格都不便宜,因为我们带孩子,且老婆需要哺乳,所以手机找了家评价较高的饭店吃饭,结论是,这个评分多少是刷出来的吧,只能说,也算是明码标价而已。
继续往北,在圣弥额尔教堂前先到了青岛书房,商业书店,不过装修格调很“青岛”,逛逛拍拍照。出门时我留意到,书店的咖啡店竟然可以买到啤酒,哈哈,流口水了。
大名鼎鼎的教堂,要买门票,虽然很便宜,估计也是因为游客实在是太多了,里面竖立着大大的“肃静”字样招牌,门口到处是拍照的新人。“那新娘,30多摄氏度的气温,你的妆都化成线条了,摄影师是拍还是拍啊?;)”
浙江路天主教堂
浙江路天主教堂
一脸无奈,谁叫这是我逼他拍的呢;)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旅行的第二次意外,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们准备打两辆车回到美术馆去拿自己的车,以免的哥超载。结果我和老婆,小L先行,老人和EZ后来跟上。在我们到目的地十分钟后迟迟不见老人,电话询问说司机把他们甩在了海边,用手一指“美术馆就在那里。”老人缺乏意识,没有要发票也没有记下车牌,结果教堂到美术馆的距离只有1.2公里,而他们下车的地方距离美术馆有2点几公里,真是无语啊。
晚上驱车到石老人海滩,下榻附近商务区旅馆,爱海的EZ继续玩水。
Day 5
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来描述旅游中最值得记住的,我认为是这句:千万不要去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原因如下:
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
这是这趟旅程最糟糕的经历,在预见性和满足孩子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结果。。。
其实蓬莱也有海洋公园、烟台也有,不知道拥挤程度如何,但肯定没有此时的青岛海洋公园让人绝望,除了短暂到感觉像赶时间的海豚表演外,我没有看到一只动物,看到的只有人山人海。。。
从青岛开车到蓬莱大概3个多小时,路很空,一路美景,开车终于成了种解脱。
Day 6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历史性景区非要用“仙气”这么俗气的东西来标榜自己,如果不是看到蓬莱阁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完全有可能选择先到威海而不是蓬莱。尽管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去景区,人流依然多到夸张,以至于我租借的讲解器根本听不清楚讲的内容,完全被人潮声盖过了。我一再假想:如果在冬日的早晨,顶着一丝寒风,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畅游在这片古迹中、聆听历史的声音,那会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蓬莱阁是中国四大古楼之一,其他三座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也就是1061年,又经历代扩建,成为一个建筑群。由于地势险峻、城墙牢固,在甲午战争等战乱时期未经破坏。面海处有苏公祠以纪念他上任登州仅有五天的短暂任期,其中陈列着其真迹的一面碑石。再往西是避风亭,很小却是最古老的一间屋。蓬莱阁主建筑前还有冯玉祥的一幅题词“碧海丹心”,不知道这位倒戈将军到底是怎么想的,有机会找一下有关他的历史看看。
出蓬莱阁景区后门,有一处缆车乘坐点,可以坐到山顶,俯瞰渤海黄海分界线。排队人太多,没有上去。
蓬莱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位于振扬门,但是检票口则位于城楼下,从服务中心到城楼需要步行十分钟,景区有电瓶车摆渡,五元一位。其实,如果不需要停车,也可以从东门入内,在检票口同样有网络取票或者买门票的地方,避免了门口的拥堵。城楼下有一片湖,明朝时叫“备倭都司府”,就是当时的海军司令部。
蓬莱阁
蓬莱阁
弥陀寺
避风亭
蓬莱
苏东坡卧碑
冯玉祥 碧海丹心
显灵~~~
出景区,可以去长岛,但是酒店去过的人说,等船等了近三个小时,我们果断放弃,直奔烟台。
在烟台的北京中路上有几个酒庄,但我最关心的还是张裕卡斯特酒庄,因为长期持有过张裕的股票,对其历史、公司治理各方面的背景资料都做过功课,但没有到实地去看过,这次靠这么近,肯定不会浪费这个机会。作为小众景点,来的人非常少,只有三三两两的旅行团队,主要是带过来买酒的。看他们一脸不情愿的样子,我心中嘀咕,一张门票80元,我还是自掏腰包,不管怎么说,我也算是张裕的铁杆粉丝了吧?!
其实张裕酒庄真正能看的东西不多,葡萄酒酿造在看得到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主要就是一个地下酒窖和两栋欧式城堡式建筑。张裕由爱国侨胞张弼士先生于一八九二年创立,在历史上与青岛啤酒的历史区间十分接近。但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张裕的业绩只和消费的兴衰关联,一想到房地产大兴土木的那几年,把红酒当啤酒海喝,也只有在中国的酒宴上可以看到了。难怪会有解百纳品牌之争,对于争夺的结果,只能用无语来形容,这导致很多人无法理解张裕解百纳所蕴含的与众不同。
参观完张裕,我个人感觉,这家企业已然缺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志气,近几年做了些改变,但更多的还是依赖金字招牌,扼腕痛惜。
张裕国际葡萄酒城卡斯特酒庄
张裕国际葡萄酒城卡斯特酒庄
张裕国际葡萄酒城卡斯特酒庄
张裕国际葡萄酒城卡斯特酒庄
老人和孩子
张裕国际葡萄酒城卡斯特酒庄
恒温恒湿的地下酒窖
张裕国际葡萄酒城卡斯特酒庄
橡木桶,让我想到了“老箍桶匠”
EZ在压酒盖,自己灌装的金奖白兰地
临行前的最后一晚才遇到最好的海滩,全长7、8公里的烟台金沙滩,沙质极其细腻、人少,免费停车、免门票的国家4A级景区,EZ真的是流连忘返了,谁说我不是呢?
金沙滩
金沙滩
此趟旅行,主要目的地是青岛,但青岛已然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当年的年轻人已经用怀旧的眼光看待海滩上现在时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畅享着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萧红萧军的旧居坐落在青岛老城区,破破落落,一点不起眼。就如蝴蝶楼,年轻人并不轻易联想到“蝴蝶”是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名字,而捧红她的电影不过是颗粒粗糙,情节简单的黑白胶片。
在青岛,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从历史景点中去体会时光的流逝,行为学家认为人类天生缺乏理解时间的能力,尤其是记忆中的时间。我曾不解祖父晚年时反复念叨的民国历史故事,但这段成年往事絮絮叨叨这么多年却让我拥有了看待历史的批判性视角。我们所说的历史并没有考虑人的寿命因素,如果你出生在清朝末年,成年于民国,如果活得不够长,恐怕一辈子都要体会坎坷。
试想以历史关键性而论,掌国之大器的李鸿章,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红顶商人胡雪岩,怎能料想到时过境迁,造物弄人呢?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将会历史化,沉淀下来,让后人去评说,那怕那种评说带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倾向性。
爱人大学时的班长从北漂来到青岛,住下就不肯走了。这个内蒙汉子初次相识看不出一丝一毫蒙古族的彪悍豪迈,似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情景与他瘦高的身躯并不般配,倒是那件Prada的汗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再次接触下来了解到,原来他供职于一家德企,地地道道的青岛历史渊源企业。但是,事实证明,先入为主的预测很难经得住考验,班长大人纵有开车不喝酒的高度自律,也掩盖不住蒙古铁骑固有的热忱,在美味的青啤让我渐入佳境之时,我似乎嗅到了一丝郭靖走进托雷帐篷时的心情。
青岛的啤酒真的很好喝,难怪啤酒节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慕名而来。然而,最吸引EZ的却是那台啤酒博物馆(也就是德国占领时期的青岛啤酒厂)1896年西门子公司制造的电机。要知道,那个时代,连内燃机技术都不算成熟,1879年的爱迪生才让摩根银行亮起了电灯。
这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时间缺乏良好的直觉,尤其是历史上的时间段。十七年,从爱迪生到中国青岛,电的运用经历了怎样一个奇妙的过程啊?博物馆把这台电机的铭牌用放大镜放大展示了出来,据说西门子公司有意回购这台还能运转的百年电机,但是我国没同意。如果以到此一游,急着奔向博物馆终点——免费品尝原浆啤酒的游客而言,能够品味出这台电机历史韵味的人恐怕和能够说出原浆酒与生啤之间差别的人一样寥寥无几。历史总是会浓缩,但错误的是很多人认为浓缩的历史段都是可分割的。唯有孩子的好奇,以及我这种私自描绘历史人物人生境况的人才会去发出一声感叹。
历史不容假设,但不代表假设历史没有任何趣味,在我看来甚至恰恰相反,假设历史才能够了解历史进程不是由大事件推动,而是由无数错综复杂的小事件交织演绎而成。根据博物馆认定的啤酒发展史,缘由青岛啤酒被日占领才发展起来的日本啤酒,例如朝日牌,很有可能因为这台电机而改变。如果这台电机没有一百年不坏的品质,或者日本人用错了电压(当时的发电技术是我另一个好奇点)说不定日本占领期间的青岛啤酒厂就会倒闭,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很多日本酒厂。再从科技的角度看,清末的中国工业化技术因为一群喜欢啤酒的德国人而从西方流入中国,这一由人的需求构成的动机很难被历史记载下来。
回到现在,班长不喝酒不代表他不能喝,而二十年前的妹子在给我的信中只字未提啤酒,实在是有些遗憾,要知道匆匆那年,如果少了酒,也就少了一些回忆。所以,我用另一种方式记住了她,当年的我想要恶作剧,在可乐罐里装了啤酒,正自鸣得意之时,却被她一下子闻了出来。从此隔海两相望,老死不往来,文后附上她当年写的青岛。
青岛显然不再是原来那个,但原来指的哪个原来?十年前?二十年前?亦或百年前?当我在石老人海边踏着浪,我会想,要是我一辈子都这样那该多好。只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班长开始了一周的工作,他的青岛就是现在的青岛,妹子早就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她的青岛会是记忆中的样子?还是模糊的经历?我开车在青岛路上,时常想吐槽那拥挤不堪的路况,不过,当那句“换做二十年前”涌到嘴边,我立即意识到,二十年前的自己是不可能预见到现在的自己开着车带着孩子闲逛在大好河川的。尤其是整天堵车的大好河山。还是不要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