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长城被称为“塞”,长城东段称“光禄塞”,而西段则被称为“居延塞”。汉武帝在此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汉长城的遗址位于乌拉特草原上,两条长城一北一南,分别被学者称作“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两条长城多在草原通过,无石可用,多夯土为墙,经两千多年风雨寒暑,许多地段被今人当做道路使用。如今,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河西汉塞西段汉长城的保存状况最为完整,虽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仍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蔚为壮观。
唐宋:依旧重视,不曾缺席
唐宋时期在长城的修筑历史上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但不容忽视。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实则筑过长城,目的不在“拒胡”,而为统一。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为抵抗其对唐王朝的攻陷与威逼,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
宋长城西起山西省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坐落于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明代:修缮兴筑,保存完好
明代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区别于秦代的万里长城,明长城亦称边墙。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代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长城的修建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修缮、中期大规模兴筑、后期重建三个阶段。在“外边”长城之外,明代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北京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千米的明长城,留下了许多享誉中外的名胜遗迹,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慕田峪······多是此时修筑。
清代:师承前朝,未曾终止
时至清代,虽有过康熙皇帝“不修边墙”之令,但对长城的修建也从未停止,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写道:“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清政府对山海关等重要关口和长城段,都有相当规模的修缮和使用,到顺治及其以后时期,曾修筑大境门等著名长城关口,位于河北西北的“大境门”也是清朝修筑的最大长城关卡之一。
清长城的发现,把以往学术界认为的长城修筑下限从明代末年向后推移到清同治十二年,开拓了长城学研究的新领域,在长城研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长城精神与长城文化:不只是封闭与保守
“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纵观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长城的兴建与修缮,的确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提及长城,不少人都容易联想到长城沿线民族之间的对峙征战和流血冲突,“长城”似乎被某些人误认为是暴政、战争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需要看到的是,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沿线就以长城的关卡要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重要的保障;放眼当下,长城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和平台,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佐证。
作为中国特有的军事文化产物,长城最终在中国大地上由军事防御体系变为历史遗迹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长城精神与长城文化熔铸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民心中也是时代的印证。对中华人民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也是求同存异、文化包容、共同发展等理念的象征。守望家园、守护和平,于国家,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于国人,长城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的精神依托。
“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精神与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作为传承民族精神、代表中华形象、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把万里长城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也要将其所蕴含的象征精神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播。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将雄伟的长城遗址打造成壮丽的国家名片,传达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毅勇敢,打造成中国各族人民融合发展的不朽丰碑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唯有长城具有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遗产背后所蕴含的长城精神与文化,可以通过IP打造、中外交流、共建共创等方式,赋予其在新时代的全新活力与焕然生机。
相信将于9月15日举办的“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将会为长城精神开启新的篇章。
(责编:彭婧怡、赵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