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8日电:西藏:团结一致推进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沈宏兵、翟永冠、陈尚才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了西藏代表团的审议工作,参加了中央第六届、第七届西藏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来到西藏,慰问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向各族干部送去了党中央的关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好稳定、发展、生态、江边四件大事,促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果,努力谱写雪地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西藏各族干部毫不懈怠,携手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西藏康庄大道。
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在2015年8月举行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的重点和重点应该放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上。”
习近平总书记殷嘱咐西藏各族人民将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以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类型上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造工作。
拉萨古城(2019年8月10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金梅多尔西的照片
拉萨八街附近的美津大院是汉、藏、会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10年来,这里经过两次改造,电网选址、自来水入住、道路硬化、绿化工程也相继完工。
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共同研究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参加民族团结活动,各民族居民亲如一家。
西藏有很多美津队员等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十年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团体140人,模范个人189人;63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0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实施,西藏在全国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模范区创城。
2021年9月,安徽省和西藏山南市共同主办的亚龙文化旅游节在山南市举行,两地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有的节目融合了西藏邓高和安徽凤阳花高,也有两地演出者一起演出黄梅戏的经典节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目前,西藏在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和基层组织全面推进国家官方语言文字的普及,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不断加强。
团结与稳定是西藏发展进步的基石,凝聚了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强大力量。
在西藏山南市龙子县玉脉乡,卓佳(右)给女儿巴山卓佳讲述了她为国家守卫边防的故事(2021年7月10日照片)。新华社记者孙书宝照片
进入玉脉乡后,看到了“家是玉脉,国家是中国”的8个红色字,这是卓佳、中央种子梅、父亲桑杰歌巴的坚定信念。
2018年3月,卓嘉尔在全国两会上展示了玉麦香的《规划图》。今天,以前的“三人乡”已经成为67户200多人的“江苏乡”。汉族、藏族群众在这里幸福地生活和守卫边防。
“民族团结是力量。这是让边境老百姓像蟹状花一样扎根于雪域边缘的力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央钟说。
守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千山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寿千山,使青藏高原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坚定地建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川雪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地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jdOLAnPZGfyjL85UuWo%3D&index=3" width="640" height="490"/>拉巴次仁驾驶巡护车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逻(2020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是10年来西藏生态建设的新进展。拉巴次仁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日管理分局珠峰大本营管理站的站长。他说,原来珠峰垃圾很少有人关注,现在各类处理设施已较完善。登山者产生的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就地无害化处理,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在草原上奔跑(2022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
除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西藏还建立了羌塘、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60.8万平方公里。
保护生态要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西藏陆续发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01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试行)》,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权重最大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全区74个县(区)政府进行政绩考核。
2017年,《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及《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出台实施。
目前,西藏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高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
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车辆行驶在正式通车的西藏墨脱公路上(2013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西藏曾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墨脱县,背夫和马帮曾是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迎来新的生机。墨脱县委负责人说,公路极大方便了墨脱人民的出行,保障了当地民生和建设需要的物资,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2019年底,西藏所有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正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民生改善意义重大。10年来,随着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列车开上雪域高原,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电力联网工程,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到99%,为高原上的人们打开接轨世界的窗口。
这是位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2020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2022年7月12日,一辆辆大货车开进双湖县多玛乡仲鲁玛村,人们互相帮助,收拾行囊,搬运家具。大货车驶向约700公里外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新家园森布日村距离拉萨市区60多公里,临近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周边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老百姓的生活更有保障。
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拍摄的整装待发的车队,客车载着牧民前往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安置点(2022年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放眼雪域高原,10年来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群众生活的巨大变迁——
在群众增收上,西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8362元提高到465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698元提高到16935元。
在教育事业上,2012年至2021年,国家累计向西藏投入教育经费2153.92亿元。西藏已经建起包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
这是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2019年10月11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西藏民族大学学生格桑美宗的眼里,如今学校的面貌大变样,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很多。“2019年村小学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学生们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她说,“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从幼儿园读到了大学,毕业后想回到家乡那曲市安多县执教,让更多人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同心携手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海报设计:潘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