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水》史学教授刘安祥的《导游手册》
走遍天水的完美攻略。
陈秀波记者胡小怡
“天水是个小城市。小瓷室,小而多彩,能保持历史命脉的小——就像中国式的室内博物馆。好像废城墙、破陶器碎片都能一一讲述动人的故事。不管你走进哪条小巷,历史都很深,让你陷入“白马是铁牙,小孩子是性老人”。屈指可数的是历史,抓住一把黄土都是人文。来到天水看风景,风景在悠悠的历史中摇晃着。走在天水的街道上,尽情感受历史的脉搏跳动。”。”
最近,天水著名学者刘安祥新书《走进天水》是甘肃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该书系《走进甘肃》旅游文化丛书的考察席。对深入多年的史学教授来说,这本看似简单的“小白”可以说圆了他的“文学梦想”。事实上,记者认为这更是作家对故土的热爱。
胡晓怡(以下简称胡浩):刘老师夏天很好,看他今年已经出版了三本新书。恭喜你。
刘安祥(以下简称刘):哎呀!正好一起到了。写作过程还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在《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前后的10年里,这《走进天水》从企划变成书,用了3年多的时间,《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更快地赶上今年的庆典,到了3月就可以了。谢谢你祝贺小伊!
胡:先说说这个《走进天水》吧。请看简述中定义为天水的导游手册。作为研究伏羲文化及地区文化的有影响力的史学家,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想出这样的书。
刘:说到这本书的缘分,真的有巧合。这几年出去旅游,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导游手册,比如《孤独的星球》系列,偶尔自己也会有努力做一本的想法。的确,我想为生活了30多年、研究了30多年的天水写一本书,讲好天水的故事。我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过三本书,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前年的一天去教育公司工作,拜访薛永昭社长。一见面,泻药长就给我讲了《甘肃旅游文化丛书》的构想。他知道我对天水地区文化有特别的热爱,委托我先做天水的一本。如果成功,将使用此作为模板,并进行其他控股诗。所以我们一拍即合,三年后有了这个美丽的《走进天水》。我的本职工作是历史,但一直怀着文学梦。家里藏书文学和史学的一半,我可以把文章写成旅行书应有的样子。这是我敢于接受这种“陶瓷工作”的原因之一。对不起。有点自满。
胡:事实上,据我所知,天水这几年多少写了这样的书,相比之下,你认为这本书的特色在哪里?
刘:没错。这几年有很多关于天水的旅行书。怎么样,这里我们不好评价,我就说说我这本《关于天水的旅行书》的特色。
第一,画完成了,茂盛了。全书中插有188幅关于陈寿寿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的弥撒。有很多漂亮的照片,书上的文字里有花衣服,珠玉交融,一片美丽的景象。第二是巧妙新颖的编排。使用了四个单元:“看风景也要听风景”,“来天水和天水”,“比白门看一次更好”,“在这里我能做到”,“旅行4要素3354可以吃、住、行”,“旅行内容要妥善安排”看目录很清楚,真的有那个意思。第三,特别实用。可以用来做旅行书是有道理的。这本书写作的宗旨是——从游客的角度看问题,努力供游客使用。书突出食物、美景,介绍历史人文、县区概况、交通住宿。用“导游”一词贯穿始终。例如,如果使用旅游景点,请只选择好看的和好看的。具体写的时候,简单说明景区概况,重点介绍景区的“看点和亮点”,开门时间、门票价格等基本旅游信息,开门见山。第四,文字平坦流畅。旅行书上的文章可以活泼一点,文艺一点,但不能耍弄玄虚,不能用自己的文章代替旅行者的旅行。这本书的文章是经过精密调查的。写信息追求真实准确,使用的数字都是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追求文药是富足的,追求可以用真品。
胡:就像你说的,《走进天水》像小白科一样细腻,你业界公认的学区级这次也算是小清新。(笑声)
刘:哈哈,这本书的文章让我觉得我平平稳稳,“一直怀着文学梦想”,有那种“才气”。没有旅行书的统兵——积累了大量华丽的辞藻。呵呵,自己家的东西不能说特色,一说话就能有自豪感。
胡:写这本书的过程和研究历史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很多读者会感兴趣的。
刘:作为一名专业历史教师,这几年我一直无法思考——是考证历史重要,是叙述历史重要,还是叙述历史之类的问题。说实话,我真的有点考证墙,但和两者相比,我内心深处还是喜欢叙述历史的。就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多好。这本《走进天水》可以说是我叙述历史的尝试,但这本书不限于历史。
研究历史在于真实和实用。最高境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过去的历史场景。写旅行书是历史研究的结论,不需要添加参考文献、注释等,文体也很自由。我研究历史空间中基本不超过天水市,写这本书对我多年研究天水历史的成果都有帮助。很好,很好!
胡:作为历史学家,有这样的东西
心态真是不错。刘:我对自己的研究做过一个概括,就是一个地方三个人。这一个地方便是天水。三个人是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杜甫、近现代的冯国瑞。研究天水历史好比是吃桑叶,而《走进天水》好比是吃桑叶吐出的丝。啰嗦一下,我给我的天水画了一张素描,或者做了一则广而告之,放在了这本书的封面,你看怎么样。
胡:不错,套用您书中的话,天水,一个称之为“羲皇故里”的地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一个身在大西北黄土高原,却敢叫“陇上江南”的地方;一个看着名字就有好感,来过还想再来的地方。看到今年节会期间,您还适时推出了一本新书《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这里也有机缘么?简单谈一下这本书的情况吧。
刘:还真是机缘巧合。为了展示历届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的成果,今年年初,天水档案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伏羲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回顾展”,社会反响很好。展览过后,市档案馆认为有必要编著一本全景式展示伏羲文化的图书,以更好地宣传和推介天水伏羲文化,扩大天水伏羲文化的影响,为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助力,于是就邀请我来担纲编写。我研究伏羲文化有些年头,近年来又积累了一些伏羲文化的新材料,也有心出一本伏羲文化新书。就这样,我愉快地承接了编写任务,三个月后便有了这本《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
胡:对,也算是一个好的梳理。我大致翻了一下,可以说是钩沉探幽了,细致到能看到明朝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方案。
刘:这本书主要是突出了资料性,突出了伏羲祭典。用四个章节对历代国家层面的伏羲祭祀历史,唐宋以来天水的伏羲祭祀,1988年以来省市公祭伏羲大典做了比较全面的记述,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钩沉探幽,从史籍中找回了明朝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方案。另外,还论证了天水为什么能够称“羲皇故里”,记述了伏羲庙、卦台山等伏羲文化遗迹,辑录了历代歌颂伏羲诗文,综述了伏羲文化研究成果。是一本能提供准确伏羲文化知识、了解天水伏羲文化的专著。
胡:这么多年一直研究伏羲文化,自己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在这本书之前我出过《伏羲庙志》《大哉羲皇——中华龙源与伏羲文化》两本专著,其中《伏羲庙志》修订再版,印数一万多册。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其中《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刊于2005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崇拜伏羲 礼赞中华文明》刊于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算是为伏羲文化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
说到收获,一是训练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伏羲庙志》第一版1995年出版,当时我31岁,刚过而立之年,以此为基点走上了学术道路,也使我的学术道路越走越宽。这本书2003年修订再版,现在我还在修订,准备退休之后出第三版。坚持不懈地研究伏羲文化,搜集资料,考证资料,使得我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其他历史问题时也能得心应手。二是研究成果被承认,为弘扬伏羲文化做了学术支撑。如关于卦台山、伏羲庙沿革的考述成果,关于伏羲祭祀的考述成果、辑录的歌颂伏羲的诗文等都被大量引用。学者最大的幸福是他的研究成果被承认、被应用,在这点上我是比较幸运的。
胡:初春您还出了一本极有分量的书,《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耗费了差不多十年时间而成,翻阅下来,作者可谓倾注了一番心血,实在不易。
刘:是的,这本书的确花费了不少心血。访碑、抄碑、传拓,标点、注释、校勘,非常耗人。还好,出版之际,被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经费有了着落,也就比较顺当地出版了。本书收录的金石文献,以碑石为主,兼及铭文、摩崖、砖文,上起汉代,下至民国,遍及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全书共收录金石437通件,其中150余通系田野调查所得,都是以前未见著录的新资料。
金石文献整理是个人受苦,大家受益的工作。我在“后记”中写有这么一段话:“回顾辑录校注过程——或访碑于山野草丛之中,或校碑于静夜孤灯之下,为辨一字,绞尽脑汁;为录一文,废寝忘食。幸有耐性读残拓,恨无火眼穿青石。”这是实情。对注释也下了大功夫,纠正前人差错,对碑文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背景都有交代,考清了很多碑文中只有官衔、姓氏,没有具体名字的人名及其事迹。想到个人辛苦,但对研究或开发天水地域文化有益,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胡:看那些碑文中有些非常有趣的事,可否列举一二让我们长长见识?
刘:所录碑文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碑文。如麦积区有一民间禁赌碑,碑题为“当思赌博为万恶之源”,其中开列处罚条例有一条:“一议赌违禁不遵者,罚戏一台,钱六千文入庙使用。”就是说对不遵守禁赌条例的聚众赌博者,要罚其在村里请戏班子唱大戏一台,还要罚钱六千文,用为寺庙香火钱。这个有些意思。
胡:读史书可以明智,读诗书让人灵秀。这几年您都读些什么书,能否为读者推荐几种?
刘:我读书较杂,历史、考古等专业书籍之外,喜欢读散文、随笔及学术名家的自传。喜爱的作家有鲁迅、胡适、梁实秋、杨绛、季羡林、孙犁、汪曾祺、贾平凹、董桥等。我的老师赵俪生先生的自传《篱槿堂自叙》是我的枕边书,不时翻阅。读书各有所好,开卷有益,读就是了,还真不好推荐什么。记得赵逵夫先生在一次讲课时说过,读书就要读名家的经典著作。对,读书就要读大家公认的经典著作。
胡:以后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何打算?
刘:我干地方志16年,而今在高校教书也是16年,不论在地方还是高校,学术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能力有限,但还算努力。我是农村出身,时常想到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不论收成好坏,他们都日复一日的劳作。我想我也如此,不管成绩大小,学术的路子还要一直走下去。最近几年,我的计划是出一本表彰冯国瑞先生学术贡献的书,再就是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的成果整理成书,公之于世。再远的打算以后再说吧。
胡:好的,学习您治学严谨的态度及孜孜以求的精神。
刘:实在过奖了,谢谢文化周刊,谢谢晓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