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世事如何变化,
总有人做梦。
文学、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
-昆明橄榄公社-
黄昏的光映在云南-越南铁路的铁轨上,
人和影子都有点模糊。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铁路终点站,
这是一百多年前开始的旅行。
那条铁路横跨昆明全境。
是初夏。
郁郁葱葱的花草映照着白色的罗马酒。
这个法国花园在铁轨的尽头。
范徐平日最喜欢在一楼。
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
再多的下午也不会无聊。
他喜欢看书上瘾。
到客栈的房间,
各种老式的读书灯也充满了。
与其说是有书店的旅馆,不如说是
不如说书里藏着旅馆。
里面有24个房间,
是24本书。
橄榄公社的24个房间之一:追风筝的人
作为与书打交道的文学编辑,班西是名副其实的文青。两年前,他辞去了工作,计划过着自由的生活,从尼泊尔到印度,从阿富汗到伊朗,再到埃及,到处停泊。
如果范以西结没有见到拉萨,也许就没有后来发生的故事了。
那天,班西边坐在大小事前晒太阳。
在牧区朝圣的小女孩,
主动递给了我一盒便当。
就在那一刻,
他感受到的善意和温度使他爱上了拉萨。
橄榄公社的第一家店在拉萨
就这样呆在拉萨。
筹集了开旅馆所需的资金。
构思房间的时候,
他脑子里有不可动摇的东西。
都是书里的画。
/5e730004e6323cf9aeb6?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10" width="640" height="426"/>橄榄公社拉萨店的院落
客栈的灵感来自《霍乱时期的爱情》,而12间房间则还原了范以西心中12本文学著作的影像。
在拉萨开客栈的两年时光,成了他继续做梦的能量。
这一次,他有了更大的梦,他想把对文学的感受和体会到的温度,带回故乡:云南昆明。
昆明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里的三角梅开在每一处街角阳台,滇池海鸥颉颃,范以西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回忆。
滇越铁路
那时候的他在周末,
拿瓶矿泉水就出门,
在隐匿于市景繁华里的街巷里穿行,
去会一会西南联大时,
驻扎在这里的民国文人们。
春城昆明也有过梦幻的文学时代
在那里,
梁思成和林徽因建起了自己的小屋,
沈从文常去梁林处串门,
老舍在查阜西处听古琴,
张充和搬进了杨家大院,
朱自清和闻一多也住到了同一个院子里。
而在范以西从小走到大的铁轨两旁,
也就是滇越铁路沿线,
有着300多栋民国法式建筑。
范以西把第二家橄榄公社的位置,
选在了铁路尽头。
这里最早的建筑始建于1966年,
范以西延续了这里的法式建筑风格,
虽然位于城市的中央,
却成了一座流水鸟鸣的秘密庭院。
在这座来自1966年的秘密花园里,
藏着24个你也许熟读,
也许陌生的故事。
穿过一条幽深的橱窗回廊,
轻轻推开一扇门,
你便一脚踏进了《追风筝的人》里,
阿米尔少爷与哈桑共度童年的地方。
拉上米白色的窗帘,
仿佛这就是那个战火洗礼前,
喀布尔的富人大宅。
而站在回廊底下,
你会看见一扇朝向庭院的窗口,
那里的日历刚翻到1966年,
而窗里的世界,
正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抽屉里还收着那年的报纸和文件,
墙上是旧日的广告海报,
踏进这个房间,就踏进了那个年代。
床头大镜框里散乱压着的,
是1967年的红头文件,
范以西花了很长时间去收集,
只为了还原年代沧桑。
铆钉生锈的羊皮箱子,
曾用来收纳他看过的旧书,
现在把它拿来当柜子。
还有装着记忆童年的糖盒,
用它来收纳票据什么的再好不过。
张爱玲是范以西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
而橄榄公社里也有一间《色戒》,
只是不见了王佳芝与易先生。
找来上海老照片和香烟广告,
放在这个房间,
桌上的木框收音机里,
不知道流走过多少岁月时光。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
充满日式物哀的基调。
而纯白色的星球上,
怎么能少了《小王子》的那朵玫瑰?
《吉檀迦利》,《永恒的终结》,《蝴蝶之死》,《老人与海》……一本本书就这样在范以西手中变成了一个个房间,那些作者笔下的故事,也仿佛走了出来,变成了现实。
他希望来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来睡一觉, 而是走进书里做一场有关文学的梦。
正因如此,范以西也开了一家书店,就在橄榄公社的一楼,名叫不信,它是西南地区第一家二十四小时不打烊书店,微风阳光,满壁书籍,你曾停留的每一分一秒,都是灵魂安然的幸福时分。
橄榄公社因为有了书店的灯光,
宁静的夜晚也不再孤独。
人生大概就是很玄妙的一种东西,范以西回想这一路,本来准备向西的行轨到了圣城拉萨戛然而止,却又在布达拉宫的脚下长成了橄榄公社的第一棵小树。
而如今这棵小树已经长大,而昆明已经有了第二棵。
范以西的梦并没有因此结束,他还想把这棵小树从中国的西部到东部,南边到北边,从世界的东方到西方,南极到北极……种满每一个美丽的乡村和城市,每个橄榄公社都是一个梦的城堡。
因此他发起了这次众筹,因为他知道这个梦,需要他,也需要你,需要更多人。
文字是看不见的房间,
但因为他的梦想,
房间变成了看得见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