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精彩的评论:
我爱你,中国!14.5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昨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天气晴朗,东莞十大森林公园游客爆棚,共有41.11万人,其中五灵山森林公园灵客人数最多,约9.8万人,整座山都挤满了游客,开车来的游客中有很多人找不到停车位。恩炳山森林公园昨天迎来约6.96万人,公园里座位不足,参观者停车队在离正门3公里处排队。
今天,东莞各大森林公园和旅游景点继续迎来游客的鼎沸。据统计,从昨天到今天截止,东莞银县山庄接待了3万名左右的游客,是非节日时间的2 ~ 3倍。
10月1日上午,大坪地森林公园人山人海。
今天上午,虎门海战博物馆前排起了长队。感谢网民的公道
森林公园人声鼎沸
在银炳山森林公园清溪观光地,记者发现了停车难。好不容易找到了停车位,登山路上人声鼎沸,热情洋溢的游客打破了森林公园的寂静。
一些游客看到停车困难,掉头前往森林公园的清溪湖观光地。记者在清溪湖看到中午太阳高照,但游客们没有被太阳吓到,而是兴致勃勃地绕着湖转。清溪长跑俱乐部的几十名队员穿着统一的服装围着湖跑。
据银炳山森林公园管理员透露,银炳山沙江景区游客很多,公园停车位很快就满了,游客们不得不停在外面,停在外面的车队排到了3公里。银炳山森林公园管理员说,与其开车,不如坐公共汽车。
据五灵山森林公园管理员称,五灵山森林公园的4个出入口都是“大交通堵塞”,公园里也有“大交通堵塞”,参观者几乎超出接待能力,该公园管理员利用“18武艺”维持秩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银炳山森林公园的人们可以通过大众、汽车、
10月1日,黄岐山城市公园、秀英山森林公园、大坪宜森林公园、东沙生态公园等人气森林公园也面临停车困难。他们的迎宾人数分别为约6.3万人、约4万人、约3.9万人和约3.85万人。住在城里的一些游客为了避免停车困难,去黄岐山施工院的时候不开车,而是坐公交车。
另据统计,昨天碧湖森林公园约有2.2万人,南门山森林公园约有1.5万人,黄牛浦森林公园约有1.3万人,山水天地森林公园约有1.3万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停车困难。
很多市民涌向秀英山森林公园,道路拥挤。
汤大厦,银幕上的森林公园被炸毁了。
在池塘大厦屏风森林公园,红旗飘扬,红色灯笼高高悬挂,观光地点着灯,人流挤在一起。
游客的困境
很多游客是森林公园的“回头客”,也知道森林公园停车难,但放弃汽车坐公交车会感到不舒服。主要原因是很少有公交车直达森林公园门口。
以五灵山森林公园为例,公交车站离森林公园入口有一定距离,森林公园入口离核心景区有更长的距离。银炳山森林公园清溪景区有公交车直达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到核心景区的距离很长。
旅客吴老师告诉记者,穿过村子坐公共汽车需要更多的时间。最方便的方法是开通森林公园观光直达专线。
马政国庆节第一天迎来了3万名游客
10月1日,旅游村马忠为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人们带来快乐,送去美丽的景色,送去美味的食物。水上嘉年华使观众兴奋。美食节放食物让你大吃一顿。扩大亲子关系使父母和孩子幸福。木偶戏使大人和孩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农业园的风光让大家尽情享受美景。
据统计,国庆节第一天的马政招待人数超过了3万人。其中岭南分庆院文化博览会院入住率达到100%,百家民主宿率达到80%。
tiaoimg.com/large/pgc-image/15384713373646cb47fd3e5?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5" width="640" height="262"/>麻涌镇粤港澳大湾区水上嘉年华活动在华阳湖激烈唱响。
多个景点举办相关主题活动
东莞隐贤山庄 昨天到今天下午三时许,迎来游客近三万人次,是非节日时间人流量的两三倍。 隐贤山庄举行第六届国庆红色嘉年华活动,延续了前五届园区红色氛围布置和全员红装素裹的内容,同时新增了花车巡游,革命纪念场景,网红场景等,让游客不但能感受到举国欢庆的喜悦,还能有更多的体验度和参与感。
松山湖对交通饱和路段实施封闭
“十一”假期来临,松山湖成为市民的热门出行地,这对交通也带来一定的压力。这里有一份避堵攻略,可以让你轻松游玩松山湖。
国庆期间,松湖烟雨(沁园路路段)将迎来车流高峰,为应对节假日交通拥堵,松山湖交警大队在高峰期会结合实际情况,对交通饱和的路段实施封闭,引导车辆绕行,对交通拥堵区域,车辆只许出不许进,待交通压力缓解之后,间断放行。
记者了解到,松湖花海片区,新城路与环湖路路口,松山湖交警大队会封闭环湖路南侧车道以及新城路南行左转车道,禁止车辆驶入环湖路。环湖路与南山路路口封闭该路口掉头口,引导车辆往南山路方向分流,缓解环湖交通压力。另外,大朗往松山湖方向的车辆,请绕行畅园路;松山湖往大朗方向的车辆,请绕行礼宾路、新城路。
东莞隔壁的深圳情况也差不多
10月1日8点半,深圳市民广场里三层外三层全部都是人。图片来源:深圳交警
来源:东莞日报、东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