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聚焦发布会
今天上午(7月22日)10时,自治区政府新闻厅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记者招待会。会上介绍了夏至地位、市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重大措施、取得的辉煌成就等。
在新闻发布会上,
大家介绍了河流的哪些方面?
赶紧和日报大哥一起了解一下——
前进了70年
黄昏的河流市金星岗区龙江像玉带一样贯穿城市。(古东风/照片)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的帮助下,河池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通过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创业过程、发展过程和繁荣过程。以责任和责任,写了曲折的创业之歌、开放之歌、奋斗之歌。用辛劳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巨大变化奇迹和受伤奇迹。
前进了70年,河池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湟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河池,“把蓝图画到底”,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1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经济总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建国初期,河川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很低,综合实力很弱。建国初期(1950年),河川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400万韩元。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67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市经济迅猛发展,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88.3亿元,分别是1950年和1978年的2319倍和139倍。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市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结构为44.5:29.8336025.7。到2018年,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为20.4336031.7336047.9,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第一、第二、第三生产的共同发展和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
2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三农”工作成绩突出。
河池市金城江区吴伟镇三京村干部群众在柳州农业科普基地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栽培技术要领。 (让步/照片)
70年来,又一项惠农政策出台,有效地解决了河川的“三农”问题,农业经济实现了从极度脆弱到全面发展的历史变迁。1952年农业总产值为1.56亿韩元,1978年为4.3亿韩元,2018年为261.3亿韩元,分别比1952年和1978年增长了167倍和61倍。山茶、核桃、甘蔗、桑树、板栗、肉牛羊、香猪、淡水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核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60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种植基地。山茶种植面积达126万亩。蚕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2018年,全市桑树总面积90万亩,鲜茧产量12.63万吨,连续14年位居全区建立区市第一,中国蚕看到广西,广西蚕看到江池。牛、羊饲养量、出栏量及内陆大面积养殖开发面积连续5年保持全区第一。2018年有26万只肉牛和107万只羊。今年全市新增肉牛12.3万只,绵羊48.5万只。全市有效期内认证注册的“三品一票”农产品有175种,位居全区建设区全市第一。
3
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
新中国开始成立时,夏至工业的基础很薄弱,1958年前工业总产值只有230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河池撤离后,河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主导产业持续增长,形成了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电力、茧丝绸、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201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65亿元,增加值180.39亿元。
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削山填壑建设大任产业园区,全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示范基地建设初现雏形;河池南丹工业园区成为首个百亿园区;电力产业成为百亿产业;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酿酒、优质饮用水产业产能、产值稳居全区第一,丹泉、巴马丽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4
旅游业异军突起,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东兰红水河第一湾(据广西新闻网)
70年来,河池旅游业走过了从无到有。2016年河池获评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凤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环江喀斯特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天峨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和环江牛角寨瀑布群景区等17个景区晋级4A级景区。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3422万人次,增长29.3%;旅游总消费410.97亿元,增长36.7%。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打造河池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带动服务业长足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亮点频现,商贸、旅游、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
5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向全面小康迈出坚实的步伐。
河池市首个以关心关怀扶贫干部的服务平台——“扶贫红色驿站”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美乡关安村揭牌并试运行。图为驿站里的农特产品销售区。(蒙宏谯 覃义坚 冉毅宏 蒙东林/摄)
河池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一直以来都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河池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历经“八七”扶贫攻坚、新时期扶贫开发、精准脱贫攻坚三大攻坚时期,一步一步朝着小康迈进。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84年底的24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132元增加到2018年的9177元,年均增长266元;贫困发生率由1984年底的84%下降到2018年底的8.2%。特别是2016年精准脱贫攻坚实施以来,河池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金城江区、南丹县和天峨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0%下降到8.2%。
6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池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发展薄弱等瓶颈问题,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取得了巨大成绩。1958年,河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万元,1978年完成1.43亿元,2002年完成53.45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达137亿元,2008年突破200亿元达211.03亿元,2017年突破400亿元,达453.2亿元。2018年投资统计制度改革完成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15.4%;1978年至2018年间年均增长约16%。在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全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实现了市中心城区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河池机场建成通航,红水河黄金水道正式复航,贵阳经河池到南宁高速铁路开工建设,贺州至巴马(来宾至都安段、都安至巴马段)、乐业至百色(天峨段)、融水至河池(河池段)、南丹至天峨下老等5条高速公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新谋划9条15个路段815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列入新修编的广西高速路网规划,新增总里程仅次于南宁市,建成后可实现每个县(区)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62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2%。农村电网、通信基本实现全覆盖。
7
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有着“瑶山西湖”美誉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赐福湖,青山常绿,碧水常驻。(高东风/摄)
河池是一个农业大市,1978年全市292万人,城镇化率仅为9.7%。改革开放以后,河池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9.5%,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提高了29.8个百分点。近年来,河池市坚持建设宜居城市,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加快特色村镇建设,创新城市治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先后荣获自治区卫生城市、广西园林城市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
8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金字招牌。
游客在外地推广活动上体验河池白裤瑶风情。(陶媛/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手抓生态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治理,在全区率先制定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行“河长制”、“林长制”,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区前列。2018年,全市建设有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4处,森林公园6处,湿地公园3处;生态公益林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位于全区前列;森林覆盖率达70.1%,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城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9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活力迸发。
积极探索农村农业改革,在广西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主创建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宜州市合寨村村民委员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河池扎实推进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共出台了423个改革方案和意见,组织实施了1218个改革事项,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改革试点19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经济技术协作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成功举办通道经济发展论坛、新时期扶贫开发论坛、广西河池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巴马论坛等系列扩大对外影响的大型活动。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上升为自治区与深圳市共同推进的东西协作重点项目,已引进深圳企业43家,合作项目58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与珠三角、长三角、西南、东盟等区域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强,与世界10多个国家广泛建立矿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与泰国罗勇市、德国科赫姆市、希腊雅典太阳城市、俄罗斯阿尔泰市、智利洛塔市等国外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或达成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意向。2017—2018年,全市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74个,合同投资额1233.23亿元,到位资金723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785万美元。
1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8元,是2008年的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分别是1958年和1978年的316倍和170倍。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井然有序,全市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游客在河池市宜州区奇遇双江景区郁金香花海中自拍。(高东风/摄)
河池当地有句俗话
要想活到九十九
就到河池走一走
要想活到100岁
就到巴马走一走
这里不但山清水秀人长寿
这里的特产也逐渐走出了“深巷”
河池特产展示:
发布会答记者问(摘选)
问: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必须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才能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河池市更是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请介绍河池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答:一直以来,河池的脱贫攻坚得到各媒体的高度关注,给予了很大支持。大家都知道,河池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之一。“十二五”末,全市11个县(区)中有7个是贫困县(区),其中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天窗县”,占广西54个贫困县的18.5%;有684个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5%,占广西贫困村总数的13.7%;全市有69.1万贫困人口,占广西贫困人口的15.3%。河池7个县属于深度贫困县,其中有两个是属于广西评定的极度贫困县,超过全区总数的1/3;430个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总数的28.9%。2019年经自治区认定,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中的两个,在全区100个极度贫困村中河池市占45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坚决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责任,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3个县区实现整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06%下降到8.22%,为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些年,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全国携手奔小康现场会在河池召开,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融合发展经验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全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石漠化治理、旅游扶贫、“空店”精准扶贫、网络扶贫、小额信贷、东西部扶贫协作、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现场会在河池召开,“贷牛还牛”全产业链扶贫模式等经验在全区推广。
河池的主要做法有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是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进教育脱贫再深入、健康扶贫再发力、危房改造再加力、饮水安全再巩固,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教育保障方面,投入12.45亿元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狠抓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医疗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达90%以上,实现所有贫困村村医服务全覆盖。住房保障方面,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平台,充分利用深圳市帮扶资金,将深度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补助提高到4.35万元/户,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06万户。饮水安全方面,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全力攻克深度极度贫困堡垒。出台了《河池市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河池市决战极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政策》,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各有关部门全面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对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2017年以来,全市对深度极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68亿元,全市4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宽带率100%,20户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面貌逐步改善。
四是大力发展“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河池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筹措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基本实现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有效提高了脱贫质量。
五是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搬迁4.1265万户18.21万人,占全区搬迁总数的1/4,1107个屯3.46万人纳入整屯搬迁,搬迁规模全区最大、任务最重。河池紧紧围绕“搬离穷窝、斩断穷根、持续发展、共圆小康”目标,实行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管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八包”责任制,一包到底、全责落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目前累计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38万人,搬迁入住人口广西最多。同时,详细制定后续扶持发展规划(方案),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把输血与造血结合,促进搬迁移民脱贫增收。
六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建通屯道路900公里,累计建成2469公里,基本完成“十三五”的目标,所有具备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屯通路;解决2.4万户用电难问题;行政村通宽带率100%。
七是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2.44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贫困群众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超过国家年度扶贫标准。
八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监管。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6.73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01.4亿元。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精准优势和功能作用,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6.5亿元,覆盖贫困户近10万户。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签订5亿元贷款协议,由政府贴息贷款重点扶持种牛种羊繁育和油茶种植,打造“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扶贫工作新模式,并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保险扶贫案例汇编》。
问:在精准脱贫攻坚中,河池市提出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目前河池在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保障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河池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就是“十三五”时期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 “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近三年来,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品牌打造,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大石山区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
一是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核桃面积260万亩,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桑园90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全区第一;油茶126万亩,居全区前列;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92万亩;淡水养殖90多万亩,各个产业都朝着扩面提质的目标迈进,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二是产业效益显著。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去年河池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增速排全区第二。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三是产业示范带动明显。各地按照“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培育发展3—5个适合县域发展、群众认可、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例如,都安推行“贷牛还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全区扶贫产业的样板,农户养殖1头肉牛,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已带动1.5万户8.75万贫困群众养殖肉牛5万头;配套发展的“粮改饲”项目,每亩可多增收1000元,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今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开始,河池整市推进肉牛养殖,到2020年发展到40万头,逐步把河池建设成为“中国南方牛都”。宜州桑园面积36万亩,连续14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天峨龙滩珍珠李已种植12万亩,成为了河池乃至整个广西的亮丽品牌,现在正是珍珠李的上市季节,欢迎大家到河池品尝珍珠李。还有罗城的油茶产业也发展迅猛,全县新增油茶面积6万亩,千亩示范基地就有10个,万亩基地2个。
实践证明,河池发展“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以说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但产业发展贵在坚持,河池将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真正打造出有品牌、有特色、有效益,又能为群众提供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脱贫质量。谢谢大家!
问:今年是河池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在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对外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河池主要抓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答:秉承“硬件不足软件补”的理念,今年以来河池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先后启动“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和营商环境重点指标百日攻坚行动,对标对表全区最优最快最好,率先实施设立“水电气”报装联办窗口、企业开办高频事项“套餐服务” 、工程建设项目报建“默认审批”、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审批”等措施,7项重点指标提速提效均达到全区先进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河池全力拓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尤其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创新模式,打造高端合作平台。立足神秘独特的长寿资源和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利用深圳对口扶贫协作机制,河池创新谋划、积极建设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这是广东、广西两省区合作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两省区合力推进的重大合作项目,对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现共同发展等意义重大。目前,河池深圳巴马试验区已储备土地2.55万亩,已开工和即将开工项目43家,合作项目58个,投资额309亿元。二是积极“走出去”,主动“引进来”。成立市县(区)招商小分队,主动赴广东、香港招商引资,与华为、富士康、华润、三诺、海吉星等知名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河池市委书记、市长多次赴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河池连续两年在深圳市成功举办投资合作推介会,向近500家企业宣传推介河池,成功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248.8亿元。三是强化落地服务,使客商宾至如归。河池积极筑巢引凤,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功能配套,加快建设标准厂房,使转移企业能够拎包进驻;河池提供组合优惠政策和全程代办服务,使企业能够省心省钱投资;河池提供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跟踪服务,使企业能够安心舒心发展。
下一步,河池市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健康养生、生态旅游、扶贫产业等全方位合作,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两地的互利共赢。
问:习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了解到,河池市近几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在全区率先制定大气、水、土壤3个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等,请介绍一下河池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以及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目前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河池最大的优势,更是河池发展的最大“本钱”。近年来,河池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在全区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擦亮了河池“山青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河池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千方百计杜绝新的污染。河池始终坚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安全底线,加强项目环境审查,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立项审批;凡是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一律整顿关停,从源头上监管,做到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二是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以赴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不欠新账,而且要多还旧账。河池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切实解决了一批长期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河池市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环保第五、第六督察组充分肯定。河池积极争取,成功列入国家六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获得专项资金7.8亿元实施了40个项目,解决了土壤污染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全面推行“河长制”;投入1.96亿元实施龙滩、岩滩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建成覆盖11个县(区)城区的污水处理厂,以及覆盖乡镇的211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禁止城区燃放烟花爆竹。
三是注重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是依法关闭96家涉重金属企业,积极推动企业“出城入园”,建设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另一方面是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化利用,形成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益的产业体系。比如,河池的有色金属产业,已拥有多项国际先进的采选工艺和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南方公司创新环境治理技术,推进清洁生产,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逆势增长,掌握的氧化锌脱硫等6大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四是坚持铁腕治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推进环境保护法实施,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惩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通过严管严治,河池守住了青山绿水,留住了蓝天白云。2018年金城江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94.49%,空气质量改善率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空气优良率96.3%,PM2.5同比下降13.63%;红水河、龙江河、刁江等主要河流水质全面改善,100%达标,上个星期,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河池市排名全国第7。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逐步形成源头预防、风险管控的土壤治理与修复模式,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新经验。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开展石漠化治理, “林长制”成为全区试点,全市森林覆盖率70.05%,稳居全区前列。
河池生态优势金不换。河池一定提高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问: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河池提出了“打造承接西南连接中南、北部湾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想了解一下河池市目前整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建设规划?
答:河池过去的交通条件非常差,举两个例子,河池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金城江,在未通高速公路之前,从金城江到南宁9个小时,过去河池有两个“黑”,到南宁也黑,到金城江也黑,金城江距凤山县县城都要5个小时,新中国成立之初,河池地区境内只有公路594公里,以前河池有这样几句顺口溜,“河池南丹,有钱难返”、“爬上龙王坡,抬头望天峨;山高路又远,低头眼泪落”……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河池落后的交通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初,河池地区境内只有公路594公里,实际通车里程不到200公里,农村公路更是无从谈起。7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河池人的努力,河池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河池围绕“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谋划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交通的大变化、基础设施的大改善,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是打通交通大动脉。大力推动一批高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2016年开工建设贵阳经河池至南宁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这是目前广西设计时速最快的高铁,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到时候,大家从南宁坐动车1个小时就可以到河池。全市已建成6条高速公路,总里程462公里,形成了直达直连的出海、出境、出省交通要道,特别是去年河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东巴凤”三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线贯通广西大西环高速公路网;目前河池市还正在建设5条高速公路,总里程363公里,2022年前将全部建成通车;河池还新谋划了9条15个路段815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列入新修编的广西高速路网规划,建成后可实现每个县(区)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此外,河池机场2014年8月投入运营,红水河“黄金水道”从2015年起开始复航,可直通粤港澳大湾区,河池革命老区人民实现了 “飞天”“入海”梦想。
二是疏通乡村“毛血细管”。河池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加快完善贫困地区交通网络,全力解决好交通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11个县(区)于“十五”期间全部通达二级公路,总里程1500公里;所有乡镇实现通沥青水泥路,全部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乡镇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运车辆通达率82.5%;今年,河池还特别争取到“四建一通”项目资金100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群众出行将更加便利。
下一步,河池将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抓好贵南高铁、在建及规划的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龙滩、岩滩、大化船闸按1000吨级标准建设,积极争取河池经柳州至梧州高速铁路、河池至百色高速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全面完善交通大动脉网络,实现高铁、高速公路、水路直通粤港澳大湾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交通枢纽。
问:近年来,河池积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请问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河池市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答:非常感谢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河池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这几年,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河池努力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电力、食品加工、茧丝绸、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2018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65.9亿元,同比增长14.8%;规上工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8.5%。今年上半年,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一是强龙头方面。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主动协调降低企业用电、用水和天然气价格,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帮助龙头企业轻装上阵、降本增效、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家,超亿元企业5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为全区第一),酿酒、优质饮用水产能、产值居全区第一。其中南方有色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有色金属转型发展的行业标杆,2018年实现产值130亿元、营业收入153.5亿元,是河池首家百亿元企业;丹泉酒业公司年产酱香型白酒1.5万吨,储藏酱香型白酒5.7万吨,产储量居全国第三,是全区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还有劲牌集团在罗城县投资建设的天龙泉酒业公司,已形成年产白酒5万吨、黄酒3万吨、营养酒1万吨的产能,2018年销售收入3.25亿元、纳税5600万元。此外,九千万、巴马丽琅等优质饮用水畅销全国、广受好评。
二是补链条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二次创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明显的产业链。例如,河池是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围绕打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示范基地的目标,河池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由“初加工”向“高精深”转变。目前南方有色公司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建设年产42万吨锌、3万吨锡生产系统升级改造、尾矿综合利用改造工程等项目,最终将形成80万吨锌、20万吨铅、3万吨锡的产能,打造成为“千亿南方”。国内最大动力电池企业也是中国500强企业——超威集团在河池布局,其全国第二大项目即年产1000万千伏安时新型蓄电池项目,一期去年已投产,二期、三期正加快建设、预计今年10月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实现100亿元。又如,河池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拥有茧丝绸加工企业25家,蚕茧产量占全国近五分之一,白厂丝、坯绸产能占全区的四分之一。河池还积极探索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已引进“桑枝生物碱”天然降糖药、桑杆生物质发电等项目,目前正想方设法引进大型丝绸印染、服装加工企业,实现“东桑西移”向“东绸西移”的跃迁,形成我区与“一带一路”传统特色最契合、又嵌入新时代精深加工的地方新兴产业。
三是聚集群方面。园区是产业聚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河池将在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企业服务等方面再加力,真正把园区建成产业集聚的洼地。目前,全市已建成工业园区11个,入驻企业351家,实现产值29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大任产业园起步最艰难、建设最艰辛、成效也最明显,是河池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3月,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2平方公里。几年来,河池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克服财力薄弱、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推动企业出城入园,在一片沟壑纵横的丘陵山地中建起了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初步形成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环保和新能源、化工、建材、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等6大产业集群,正朝着自治区党委鹿心社书记提出的“打造广西乃至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标杆典范”的目标迈进。目前大任产业园已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6亿元,已有12家企业进驻,5家企业投产。
问:河池是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又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请问,河池市在城市品牌打造方面有何打算?
答:河池市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独特,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为打造好这一城市品牌,河池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响世界长寿品牌。河池市是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有6个县(区)是中国长寿之乡。比如,巴马县每10万人口中有健在的百岁老人31人,长寿人口比例位居世界之首,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唯一的长寿人口仍在增长的地区。如今的河池,长寿声名远播。
河池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以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河池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加快推进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把河池、巴马建设成为辐射“一带一路”,服务“泛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乃至全球的大健康产业首善基地。自治区已确定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永久落户巴马举办,有力持续打造国际化长寿品牌。
二是打响生态品牌。河池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山美、水好、空气清新是河池的生态优势和金字招牌。近年来,河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PM10浓度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区排名靠前;国家和自治区监测段面水质达标率持续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05%,有13个国家级森林、地质等公园(自然保护区),还有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及环江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些都是世界级、国家级的生态品牌。如今,“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是河池的真实写照。
三是打响刘三姐文化品牌。河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高度重视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已成传世佳话。多年来,河池高度重视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大力推进刘三姐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带建设,每年都举办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三月三”等节庆活动,建成广西刘三姐博物馆,刘三姐歌谣等9项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河池加快建设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全面加强外宣工作,提升优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河池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让“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更具魅力。
问:当前,广西正在掀起“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加快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热潮,请问,河池市在贯彻落实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迈进新时代、站上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伟大号召,是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的总目标总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是自治区党委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确定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河池市委高度重视,召开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举措,号召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贯穿建设美丽幸福新河池全过程。
具体从五个方面推动落实:
一是以解放思想引导干部发展理念创新。鹿书记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提出了“六破六立”,河池以“六破六立”为重点,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大讨论、大学习活动,强化解放思想主题宣传,在全市上下营造创新求变、奋发图强、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通过增强广大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河池各项事业实现大发展。
二是推动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主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等领域,深化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掘发展潜力。比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河池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全市深入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比如说牛羊种植业,这些都是涉及到工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比如说优化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解决一些梗阻问题,进一步优化了河池的营商环境。今年自治区委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对广西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河池在各市中排位第三位。全区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现场会也是在河池召开,就是在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提出,要在过去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各项行政审批的时间,减掉一半。以大任产业园区等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以“双百双新”为重点的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总投资100亿元、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和投资亿元以上的新产业、新技术类型重点项目;加大对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和酿酒、优质饮用水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政策支持,推动河池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扩大开放构建发展新格局。河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河池过去交通部便的面貌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所以河池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结点城市的区位将更加凸显。河池将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上,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企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着重加快河池与深圳合作建设“飞地经济”园区;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打造承接西南连接中南、北部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主动参与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经贸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对接,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四是以决战决胜姿态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在河池剩下的这些没有脱贫的县、乡村和贫困群众都是条件更艰苦的、更困难的,所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有中央、自治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河池信心满满。下一步河池将进一步集中力量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河池是全国、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前还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尚未摘帽,全区4个极度贫困县中河池市占2个,全区100个极度贫困村中河池市占45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今后两年要实现28万贫困人口和30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十分繁重,压力非常大。河池坚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河池首要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集中力量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 “四大战役”;聚焦短板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扶贫协作等 “五场硬仗”,以“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和决心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五是强化激励担当实干的导向。主要聚焦正向激励、本领培养、关心关爱、容错纠错、基层减负等,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加大干部实干本领培养力度,强化“四为”理念教育,提升领导干部的“八种本领”,激发干部担当实干内生动力;坚持担当实干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忠诚干净、堪当重任、作风优良的干部。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放心放手干事创业。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记者 黄静 车伟强 实习生 张嫣 滕章华
图片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扶贫网
编辑|梁笑天
责编|唐莉莉
值班主任|黄俪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