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区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河流冲积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广佛同城西南边境广佛经济圈的南部是与佛山市、广州联系的重要核心地区之一。顺德地势西北稍高,海拔约2米,东南稍低,分布着海拔0.7米的小山丘。东联广州市番禺区、北接佛山市宣城区和南海区、西临江门市新会区、南溪中山市、深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珠江三角洲多个城市,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超过40万人。顺德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与东莞、中山、南海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龙”,被称为“世界美食之都”。[1]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2]2018年10月,顺德区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一,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二,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二。
顺德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已有越族先民活动的痕迹,属于南越地。[6]
公元前222年,统一秦、王毅六国后,派华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了岭南。因此,秦始皇将夺取的岭南地区将设立桂林大象南海3个郡。南海军是金东、北部、广东、中西的一部分,管辖番禺、龙川、博罗、社会四个县、群治番禺。今天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军[7]。顺德属于南海军。
陈言初,佐藤建立了南越国。
隋朝以后被编入南海县。
当代的顺德开始出现在集市上。顺德在古代被称为咸宁县。
五代十多岁时,韩国柳岩政权分离岭南时,建亨元年(917)将广州改为兴王府,模仿唐代首都长安,将新会县改为咸宁、昌江(兴王府副郭) (即民国南海县)二县和永丰二县和永丰(917)
宋开波四年(971),潘美平南韩;五年,然后咸宁,湘江二县,永丰,一致二次,番禺,社会将是南海县。广东咸宁县只存在了56年。到宋朝已经有人定居了。例如,区内碧江村是当时建立的,以造纸和绝任顺序闻名。南宋末年,民众随着调整避难,使得顺德人口迅速增加。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黄素阳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为了加强统治,景泰在三年(公元1452年)的调整中,与南海的东征、马宁、静安、徐林思都划定了新会的白土堡(1958年10月重返新会县),建立了顺德县,并采取了“顺天明德”的意思,明清两代受广州政府管辖。
民国时期,全县分为10个区。1914年6月,后续也是官员。1920年废都后直属省。
194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顺德,10月30日成立了英(容)量(量)军事控制委员会。1950年3月20日,顺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于珠江行署。
1955年成立顺德县人民委员会,隶属广东中行署。1958年,顺德和番禺两县合并,更名为范顺贤,隶属佛山区。
1959年6月,顺德、番禺两县的制度恢复了,顺德仍然属于佛山区。1968年成立顺德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佛山区。
1970年佛山区决定开垦顺德县位于珠海县的大横琴和小横琴岛之间的中心区。1980年恢复顺德县人民政府,隶属佛山地区。
1983年6月撤销佛山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隶属佛山市。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顺德哲秀县县县县县县市,4月30日顺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99年7月27日,只要顺德市现行县级制度不变,党委、纪检、监察、法院、
2003年1月8日,顺德合并到佛山,退出县级市雪佛山市顺德区。2004年1月28日,顺德高网电话号码上升,现有地区代码0765被取消,改为佛山一样的0757,所有高通网电话号码前加上“2”字,成为8位数的电话号码。
2009年8月1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答复,同意佛山市顺德区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复函同意在保持顺德区现行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将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系统及全市需要统一协调管理的事务以外的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授予顺德区在支付时的管理权限。
2010年4月,经广东省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协调,省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同意佛山市顺德区收回横琴岛中心区顺德垦区内所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2011年2月11日下午,通过广东省编制官方简报,广东省最近确定佛山顺德为广东省第一个省直管县试点,拉开了广东省直管县改革的序幕。广东确定顺德区为“省直管县”试点后,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管理许可权和行政执法许可权,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佛山市和顺德区根据广东省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分别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分别按省汇总报告。佛山市,顺德区不行
要求对方分担应属自身事权范围内的财政支出责任;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财政直接核定并补助到顺德区;国家、省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对顺德区实行单列划拨,顺德区可直接向省级财政等有关部门申请专项拨款补助,由省财政直接下达顺德区。[8]1950年,全县行政区划设10个区、2个区级镇,区以下设57个乡、5个乡级镇,7个居民区、269村。1952年6月,四区石肯乡划给南海县管辖。1958年2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农村划分15个大乡,辖290个农业社。原2个区级镇及5个乡级镇不变。1961年5月,全县10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0个区,辖37个公社,393个生产大队。凤城、容奇城镇人民公社恢复为区级镇。1963年1月,撤销区级建成制,全县37个公社归并为10个农村公社和1个水上公社。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10个区、2个区级镇,14个乡级镇、220个乡。1986年12月,全县开始撤销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改设经济联合社和经济合作社。
1987年2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分设12个镇。1993年,大良、德胜、伦教、勒流4镇改设街道。2000年2月2日,撤销容奇镇、桂洲镇,成立容桂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顺德市总人口1694152人,其中(4个街道、7个镇):大良街道216177人、德胜街道43087人、伦教街道131515人、勒流街道166186人、容桂镇307226人、陈村镇113489人、北窖镇166340人、乐从镇172247人、龙江镇144608人、杏坛镇125150人、均安镇108127人。
2000年12月22日,大良镇和德胜区合并,设置大良区(街道)办事处;2003年1月,改称大良街道办事处。2002年2月,撤销容桂镇,成立容桂区;2003年1月8日,容桂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02年,顺德区辖4个街道(大良勒流伦教 容桂)、6个镇(陈村均安杏坛龙江乐从北滘)。[9]
2018年9月,顺德区获批建设广东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
顺德区辖4个街道(大良、容桂、伦教、勒流)、6个镇(陈村、均安、杏坛、龙江、乐从、北滘)、108个行政村,92个居民区。
民俗风情
龙舟竞渡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18]
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20世纪50年代前流行于县境及广州方言地区,以顺德腔为正宗。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锣小鼓。边唱边敲,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龙舟”被应用于社会宣传,艺人所编写的反清、抗日及控诉“三害”等长篇唱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19]
观音开库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子夜,民间的“观音开库”日,容桂白莲池观音堂、龙江镇锦屏山的紫云阁和龙江镇龙峰山的观音阁前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拜祭庙会。
锣鼓柜
锣鼓柜,其实是用花缕木做成的亭轿式可抬动的木柜,上面雕刻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里面装有用作吹、拉、弹、奏、击的各类乐器,以“柜”为单位组成一个演奏班底。
唱粤曲
顺德的乡间曲艺社(俗称“私伙局”)名闻遐迩,其中尤以均安、容桂、大良为盛。
鱼灯
顺德有“元宵春灯”的习俗,在大良元宵节还举办鱼灯赛会。“大良鱼灯”是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以竹扎成鱼形骨架,蒙上明纱,绘染鳞鳍,点燃蜡烛,栩栩如生。
武术文化
顺德民间武术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出过武状元和武探花.民国初年,顺德更有武馆数十家,各流派均享有成名.祖籍顺德的国际武术巨星李小龙更将顺德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舞狮舞龙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过去蚕桑旺盛时,顺德容奇镇每日有“丝船”运生丝出广州,回程运回白银。故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说法。1905—1906年广东生丝输出约值4000多万元,顺德一县占3/4。当时广州、佛山、顺德等地设有汇兑钱庄六十六间,顺德一县占有四十四间,占总数65%,可知当时顺德人的富裕。
自梳女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1950年落成的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