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综合媒体
作者:张光雷
1939年,陈毅和新四军进入纵队司令员官文委(右)。资料照片
山田秀全中的那道彩虹
今天的江苏省扬中市又名太平洲、四面环江,由江心济州组成,南北长30多公里,东西宽平均不到10公里,形成了“顶水、脚踩盆”的特殊地形。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执行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东向北发展的方针,陈毅等人经过慎重考察后,在当年杨重贤人民的支持和协助下,打造了这支驰骋长江南北的我军的“强心跳板”。颇为浪漫的陈毅留下了“江心的跳板稳如山,寡不敌众”的豪迈诗。
规划实施“江心跳板”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早在1938年5月4日向项英发出的命令中就明确指出:“莫山根据地大体建立后,要准备向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分兵。”另外一部要过河进入江北地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字虽短,但显示了中共中央的重要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长江江南北向东发展到敌人占领地,依河傍河,对扼住华中日军运输兵、供应品、掠夺品的脖子,制服日军起着很大的作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电视剧》,战争)陈毅在领导新四军创建苏南茅山根据地的同时,已经开始计划向东发展分兵。
陈毅在多次实地考察后认为,杨中是天然水上交通枢纽,是渡江向北发展的最理想的地方。扬中岛东北海岸线为苏北,西南海岸线为苏南,120多公里长的江安线,港口码头多,船多,渔民多,远离城市和铁路线,加上扬中土地肥沃,大米多,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故,军队的补给可以得到保障,新四军可以在这里建立坚固的抗日根据地。为了很好地实施这一战略构想,陈毅指示,关文卫司令的新四军向纵队(以下简称“工种”)挺进,迅速将丹北抗日根据地扩大到长江南岸,然后迅速占领江心的杨中,“把跳板放在长江之上”。
1938年10月8日,“非常怂”第一队打了杨中,收复了洛朗加、三毛镇等。部队进攻三毛镇时,发现那是一座空城,与日军勾结的国民党顽固军队没有被歼灭,“非常怂”司令员官文委立即派参谋向陈毅报告情况。陈毅认为这里可能有诈骗,果断派人发亲笔信,让关文蔚撤出部队。果然,如陈毅所料,杨中守敌为了事先攻击杨中的传闻,已经将兵力分散到乡下,在江北增兵一个团,准备在新四军占领三毛镇后立即以四个团的兵力包围歼灭。(现代战争。)
1939年1月,“直截了当”第二次进击,彻底击败了国民党全军保安第九旅的歌唱团,解放了杨中全岛,使杨中得到巩固。入住长江以北的大桥、休玛地区开展抗日游击和群众工作。在新四军第二团第一部的协助下,收购了江北江都县长江北岸地区。然后又迅速发展到吴家桥以北地区,建立了苏北“桥头堡”。这样,从长江南岸的丹阳到江心的阳中,再到长江北岸的强盗,宽广的“跳板”在万里长江上建立起来了。
政治“样本跳板”建设
第二次驻扎杨中后,与关文委司令官一起,陈毅视察了这个“强心跳板”。陈毅指示说,杨中不仅要成为军事上的跳板,还要成为政治上的跳板,成为向苏北群众和新思想各界人士展示的范式。
陈毅特别向“偏宗”重申了群众纪律,批评了“左”。他详细说明了关文蔚。杨重地在,商人往来苏北、上海等地,数量多,影响大,要注意执行好共产党的政策,命令吸收杨中各界代表人物参加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春,“非常垂直”战地服务团和扬中县青年抗日团共同创办了扬中第一份抗日报纸《群众导报》。这家报纸由陈毅撰写标题,出版了3天左右。这家报纸积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了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及时报道了抗战全国的发展情况,鼓舞了公众的抗日斗志。
杨中作为政治“范式的跳板”,是战争时代我们党和杨中人民融合在一起,生死一起亲切地浇灌的。“非常垂直”的晋州两中后,在政治上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群众利益。1939年秋,“非常垂直”在两中成立了中共两中县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双任县工委书记。我党我军在思想上非常重视党的群众工作,部队官兵在驻扎期间将当地人民视为家人,帮助老百姓开垦荒地、采摘芦苇、捕鱼和摸虾。同时,他们还在军事上进行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多次维护两中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斗。
两岸人民也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例如被称为“赤水事件”的严继珍。1940年秋,正在河边挖芦苇的严桂珍遇到了被日军枪击受伤的新四军干部陆兆彬。她冒着生命危险,把陆兆彬背在堤岸上躲在家里,请医生治疗他。为了陆兆彬受伤期间的安全,她请自己的儿子贾昌南去上海当学徒,让陆兆彬代替自己的儿子,改名为贾昌南,住在家里。经过严桂珍三个多月的护理,陆兆彬因伤归队了。离别的时候,他亲切地唱着严桂珍的“妈妈”。严桂珍也激动地说。“我原来只有一个儿子,现在你是我最小的儿子。”严继进作为中共地下党秘密情报人员,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传达革命同志
重要情报。“江心跳板”保障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
1939年10月,在苏州、无锡一带活动的由叶飞率领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奉命移师扬中,与管文蔚率领的“挺纵”会师合编。当月26日,会师合编大会在扬中八桥镇广善堂广场召开,会场上“热烈庆祝江抗、挺纵上升为主力”“挺进苏北、坚持抗战”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陈毅代表新四军军部祝贺两支部队会师合编成新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上升为主力部队,并介绍了国内外形势,勉励大家团结一致,战胜困难,英勇杀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接着,叶飞宣布合编后的干部名单,管文蔚任挺进纵队司令员,叶飞任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张藩任参谋长,陈时夫任政治部主任。新的“挺纵”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第4团,乔信民、徐绪奎、梅嘉生、韦永义分别担任各团团长。
会师合编后,新四军挺进纵队投入了紧张的整训,并在扬中开展了机智灵活的抗敌斗争,粉碎了日伪利用长江天堑对长江南北的严密封锁,保证了新四军主力南北转战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当年年底,第2团开赴江南坚持武装斗争,其余大部分部队于1940年1月挺进苏北,参加了同年10月著名的黄桥战役,剩余小部分部队继续留在扬中活动。新四军挺进纵队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沟通华中与华北的战略联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此外,经由扬中这块“江心跳板”,陈毅秘密三进泰州开展统战工作,陶勇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第4团第2营到苏北与皖北交界处建立苏皖支队,叶飞率新四军第1支队第6团主力到苏北开展抗战斗争。1940年7月,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再次经扬中渡江,与江北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苏皖支队顺利会师,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1943年1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大批船只,护送新四军第1师第2旅渡江南下。
续写“江心跳板”传奇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于10月10日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约定“和平建国”。我党为顾全大局、履行协议、坚决避免内战,决定把长江以南八个解放区的干部、战士撤到长江以北。中共扬中县县委调集了百余条木船,完成了南接北送的光荣任务。
1949年的春天,在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中,扬中这块“江心跳板”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军为了阻碍人民解放军渡江,在渡江战役前将沿江的船只抢的抢、砸的砸。扬中老百姓纷纷将船只藏了起来。解放军到来后,利用这些船只在扬中的北夹江上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4月22日下午五六点钟,扬中人民驾着几百条船只从扬中岛西线迅速渡江,驶向长江南岸的丹徒县伏园乡渡口,将人民解放军官兵送过长江。
这一历史性的画面被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抓拍了下来,并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题,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在渡江江面上,只见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挺立船头,正奋力划桨。现在这张照片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扬中解放50周年时,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当年“梳着大辫子的姑娘”,姑娘名为颜红英。当年她和妹妹两人轮流划桨,父亲在船尾掌舵,父女三人驾驶渡船,把两个班的解放军战士送过了长江。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