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藏族人的宗教习惯,唐卡是用来供奉、礼拜和观想的圣物,以此善行使人积累资粮福报,圆满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藏族人家中供奉的唐卡,一般先由活佛打卦,根据供奉人的生辰八字占出应供奉的佛、菩萨或本尊,作为供奉的主尊,再决定天界、地界应供奉的其它佛、菩萨,之后请画师绘制相应的唐卡。
绘制唐卡是件神圣的事情,在绘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仪轨进行,务求如理如法。开始前要念诵经文、奉献供品,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对于画师本身也有严格的要求,时要煨桑沐浴、禁食葱蒜、戒酒禁肉、不近女色等等。
绘画唐卡的制作要经过许多复杂的工序和步骤,一般分为十道工序:
第一道,磨布,唐卡绘画多以亚麻布、粗布作为底布。根据画面大小,先制作一木框,将底布用绳子绷在木框上。用植物胶如桃胶、白垩粉调成糊状,均匀地刷涂在底布的两面防蛀,再用专用工具进行上百次打磨,直到布面像丝绸般光滑且背面略微透光为止。一来增加布面的着色感和硬度,降低布面吸水渗水性;二来增加布面的粘合度,使颜料不易脱落。
第二道,确定定位线,在画布的四角顶端标注色记,而后用对角线将这四点连接,交点即是整幅唐卡画面的中心点,此点所处的位置即是佛菩萨本尊中心位置(坐像的肚脐处——生命之门)然后起稿绘制图像之轮廓。
第三道,炭笔打稿,画师根据所绘图案要求按重点先中心,后四周;先人物,后景物用炭笔打出轮廓素描草稿,反复修改多次,直到图案完全满意为止。
第四道,白描定稿,白描定稿就是对炭笔打稿中最终确定的图案进行定稿,白描定稿的图形效果类似于美术作品中的白描。
第五道,着色,彩绘唐卡在着色时的顺序与炭笔打稿和白描定稿时刚好相反,遵循的是先副后主,即先蓝天、草原、亭台楼阁、白云,再绘佛之背光、佛衣、佛身、佛脸。
第六道,工笔细彩,工笔细彩则以云朵、花草为开端,再绘树木枝叶、亭台楼阁、佛身上的衣带花纹等。
第七道,勾线,勾线就是将图形轮廓以类似线描的手法勾勒清晰。通常线条以红黑两色为主,红色用于勾勒佛像的发髻、头冠、珠钏、火焰及鲜艳的花卉;黑色多用于勾勒相关人物的衣服、树木叶子及亭台楼阁的轮廓。
第八道,拉金,拉金是彩绘唐卡最著名的特点之一,拉金与施金不同,施金是将99.9%的纯金以实地的形式平铺在所需的图形中,而拉金则是将74%的黄金以拉线的形式将所要表达的图案描绘出来。通过不同成色的黄金所产生色差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效果和层次感。
第九道,装裱,绘制完成后便去框装裱。唐卡是作为宗教供奉、礼拜的圣物,其装裱效果也要追求富丽华贵、神圣典雅,以达到其宣传、教化的目的。
唐卡画的背面衬布、画面四边按一定比例镶以彩色丝绢或锦缎。上下装“天地杆”(棍轴)、安铜质或银质轴头,以便于卷存、携带和悬挂展示。缝上丝质遮幔,目的是防止灰尘和油烟的垢染。遮幔外配饰两条与丝幔等长的彩带,即“飞燕”,宽约四至五公分,既可装饰,又可挡住丝幔不被风吹开。
第十道,开眼,藏传佛像唐卡绘制装裱好后,还要请喇嘛举行开光仪式,颂经祈祷,煨桑祝福,祈求画面上相应的佛、菩萨将其灵力注入画中。有时作者还将佛像的眼睛留待“开光”之时才点睛画眸。
整个过程十分神圣庄严。这样,唐卡的整个制作过程才算圆满完成,经过开光仪式后的唐卡才能成为具有灵性的宗教圣物,供人顶礼膜拜。
彩绘唐卡画师们使用的颜料,从物质属性上可分为两大类别即矿物质颜料(如朱砂为红色、青金石为石青、绿孔雀石为石绿、黄信石为雌黄、黄丹为黄色、嘎日为白色)和植物质颜料(胭脂、花青、许康草、黄连花、小蘖花等)。
颜料经研磨或浸泡加工后,调制时要调进骨胶增强附着力和少许牛胆汁防腐,使得画面的色彩年久不变。颜料的加工是手工操作,过程长久而程序复杂,但颜料纯度高,质量稳定,覆盖力强,画面整体给人以色彩浓烈,富丽堂皇,灿烂夺目之感。而且西藏高原气候干燥,所绘就的唐卡即使经过数百年之久,依然色泽鲜艳,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彩绘唐卡颜料与其他画种的颜料相比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画师将其分为九类:分别是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
属于土类的颜料有:白土、南碱、金刚土、砒土、雄黄、青金石、红土、蓝靛石、铁青靛等;
属于石类的颜料有:银矿石、黄铜矿石、云母、石青石、铜绿石、朱砂、玳瑁石、紫赭石等;
属于水类的颜料有:黄丹、桑珠热、蓝靛等;属于火的颜料有:墨、砒石、雄黄等;
属于木质颜料的有:红树、金树、硬树、紫梗、木本靛树等;
属于草本类颜料的有:力士草、鸡瓜黄连、汉地野苋菜等;
属于花类颜料的有:野菊花、桦树花、报春花等;
属于骨类颜料的有:蛤类、龙骨等;
属于宝贝类的有:黄金、白银、天眼石、珊瑚、绿松石、紫铜、玛瑙等。
另外,在唐卡绘画中,非常注重对金色的运用,且金色多为真金。其做法是先把黄金打成箔,再将箔金研磨成粉末状,调入少量牛胶,以便保存。用时加入适量的牛胶水稀释即可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