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庙地下区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彩陶时期花瓣纹盆地。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仰韶文化中期超大型住宅用地。
河南公公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牙齿雕蚕。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玉器。
核心阅读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考古学最长的史前文化
通过持续的考古学,我们对仰韶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1921年河南济阳村遗址发掘,首次证明了中国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存在。仰韶文化的名称拉开了科学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序幕。经过近百年的科学探索,原来以单一名字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经成为联系和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很明显,仰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仰韶文化的重要价值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这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文化,代表着距今约7000年至4700年、2000多年、史前时期的重要发展阶段————仰韶时代。西安半坡、岛贤庙低区、郑州大河村、两栖水坡、镇安大湾等都是著名的遗址。仰韶文化大致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其中仰韶中期的寺院底层沟期为鼎盛时期,文化面貌空前。大约5000年后,大体上发展成了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区最大的史前文化,包括河南、陕西、陕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遗址数量多,仅河南就达3000多个地方。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有更大的辐射力。特别是具有特色、线条柔和、色彩美丽的陶瓷的广泛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代表了史前最早的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了史前艺术的最高峰。
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证据,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和方法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与发掘研究有关。杨绍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是我国考古学的开端,很多考古学家都参与过该研究。1951年,该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成为新中国首先进行的考古工作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清池番村遗址的发掘开辟了田野考古中多单位联合、多学科参与的新模式,是考古学学科从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会复原和历史重建转变的重要标志,核心文化也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考古学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史前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以来成为新石器时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课题,经常暗示或推动其他新石器文化研究。同时,它长期以来是科学考古学的突出舞台,成果丰富。
可以说,仰韶文化的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显而易见。
仰韶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为了深刻认识仰韶文化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调查,近年来考古学家对豫津、陕西交界三门峡地区的新石器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
河南灵宝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区。在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19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原新石器遗址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县市。文化谱系研究表明,进入仰韶时代后,文化和聚落开始稳定持续地发展,经过仰韶初期、初期一千多年的积累,从现在到大约58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中期,聚落的数量和面积都达到了顶峰。有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定居点和450万平方米的大型定居点,更常见的是20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定居点和10万以下甚至只有几千平方米的小型定居点。可以轻松地分为地区核心定居点、定居群中心定居点和一般定居点。这种明显的分化表现为“金字塔”类型的多层次区域沉降结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一个大型定居点内部也发生了分化,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住宅用地,
百余平方米精心加工的大型房址,往往和大型高等级墓葬组合在一起。面积数十平方米的中型房址和中型墓葬组合,面积十余或几平方米的小型简陋房址便只有仅可容身的小墓甚至灰坑乱葬相邻。其中西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带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耸的重檐大屋顶,具殿堂性质。这时社会或者已分化出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差别,进入复杂社会。在仰韶文化分布区偏东的河南郑州以西至河洛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繁盛。大型中心性聚落呈丛体状集群分布,规模普遍庞大,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多有二三周宽深环壕,出现中原最早一批城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经过多次发掘,面积70万平方米,规模大、各个时期的文化序列完整。考古发现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连间套房,墙体高达一米,并排相连,保存完好。以造型独特的彩陶双联壶和绘有大量太阳纹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则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技术。
河南郑州西山最早发现仰韶文化城址,发现技术先进的版筑城垣,在建筑史上占居重要地位。最近,郑州点军台和大河村也分别发现同时期城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位于伊洛河汇入黄河地理位置独具的“洛汭”地带,现存面积117万多平方米,是迄今经发掘确认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遗址有三重环壕,核心区是由半围墙和壕沟圈护的多排大型房址区组成似具准宫城性质的“宫殿”区,或属中国最早瓮城雏形。深厚夯土筑成大型广场。
郑州青台遗址环壕4条,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作坊区功能明确。青台及郑州汪沟遗址都出土有目前中国年代最早的丝绸。双槐树还出土有牙雕家蚕,晶莹剔透,呈现吐丝前蓄势待发的状态。这些坚实的材料表明,丝绸发源于我国,农桑文化已经形成。
不断深化对仰韶文化的认知
仰韶文化分布在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但它充分吸收了黄河上下游及南北邻近地区的文化因素。
在湖北枣阳雕龙碑、河南邓州八里岗、淅川龙山岗、南阳黄山遗址都发现有仰韶中晚期带先进木质推拉门的套间房址。
陕西高陵杨官寨仰韶中晚期聚落面积80余万平方米,大型环壕、大片墓地、制陶作坊区规划显著,中部发现大型池苑遗迹,可带给附近的排水设施1000立方米的储水量。
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中心聚落有一座特大型复合体宏伟建筑,具有“前堂后室、东西厢房”独特结构,占地290多平方米,主室地面抗压强度相当100号水泥,出土重要公共用器,显系殿堂。
凡此表明,各地、各时期的仰韶文化,或正壮大,或已形成文化体系,共同构成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
仰韶文化复杂化是在仰韶中晚期出现的,是在仰韶初、早期农业稳步发展基础上先量变后质变的结果,它是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下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在长期积淀下形成了世俗淳朴、务实重农、重族群集体、兼收包容等诸多中原文化的基本品质。
仰韶文化社会复杂化的特点、发展模式,符合中原地区的生存条件、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其分布区域正是中原龙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的地域舞台。因此,仰韶文化开启了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其文化特质被继承和发展。
中国史前文化有多个文化圈,而仰韶文化圈与其他文化圈的互动从未停止,中华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逐渐出现的。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