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敌人在离开国土之前和解,那就是汉奸。”
这是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华侨陈家庆提出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提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行动。
南阳华侨为祖国难民总会(南教总会)也在新加坡成立,爱国华侨陈家庆当选为南教总会主席。
爱国华侨陈家庆
此时,抗日官兵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民众和海外侨胞全力支持,中华民族难得同心谴责敌人,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沦陷,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与民众要求抗战截然相反的暗流。代表人物是当时中国的二号人物、国民党副总裁王正伟。
七七事变后,汪精卫表现出美日投降的言论,成为日本人认可的“和平运动”的领导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中国局势变得更加危急,王政纬也更加投入到他的“和平运动”中。
他把全国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抛在脑后,试图通过投降妥协获得所谓的画派。在日军敦促进入武汉时,汪精卫在接受德国海通社和英国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关上第三国调整的大门。”日本提出提议和条件不会妨碍中国国家的生存。我们的人可以接受。为了讨论的基础,日本提出的条件决定了一切。”
这次“和平谈话”已经发表,就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新加坡的陈家庆老师听到汪精卫主张对日和平妥协,非常生气,多次给汪精卫打电话,以老朋友的身份说服汪精卫坚持抗日。
“你担任重要职务,一言兴国,一言丧国。如果和解,不仅南阳侨胞,全国也不能原谅,希望你能接受老朋友的忠告,严守妥协的大门。”
“今天国难越深,民机越盛行,我宁愿玉碎,如果继续抗战,而不是讹传,最终会胜利的。中途妥协,实际等自杀!哪一方有危害,张明很清楚,如果话和平,谁能服从呢?各省分裂,无法痛惜,和平无法实现,侮辱外来势力的内乱将更加难以想象。坐下来享受渔夫的利益,只有敌人!呜呼!秦桧阴谋,张小强计,不是各有理由吗?除了海外华侨、汉奸外,不仅不同意中途和平谈判,而且听到消息后非常生气。”
为了说服汪精卫,陈嘉庚出于好意,不遗余力地劝告,甚至告诫汪精卫离开秦桧的故事。
但是汪精卫执着,因为他在投降的路上走得太远了。
王政委以“抵抗侵略与不拒绝和平并不矛盾”的论调作出了答复,甚至说服陈嘉庚赞成南阳华侨的主张,使陈嘉庚大失所望。
1938年10月28日,第一届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在重庆举行。
国民参政会成立于1938年2月,是由于抗日的要求,国民党政府为各党各界人士发表政见提供了平台,是国家最高咨询机构。
陈家庆是国民参政员。
第二次国民参政会召开时,在新加坡的陈家庆不能参加会议,他向大会发送了电报提案。
主席、秘书(张)同感:
从铜钱报认识的。京某因工作原因未能参加会议,感到非常抱歉。有三个提案,但征求参议员的充分同意,提请公决。
第一,在日本侵略者退出我国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向任何人谈论和平条件,都被视为汉奸国籍论。
第二,大众学校,抗战期间禁止暑假。
第三,张义马圣褂被限期废除,振奋了我们民族的雄武精神。
陈嘉庚这封电报提案原件
陈家庆没能亲自参加会议,但他积极行动,期望自己的提案能通过。
当时,参政会需要20人的赞成才能将提案提交大会讨论,陈家庆打电话给参政会秘书王世杰,请求参加会议的参政院给予支持。最终朝着人心所向的方向发展,王朝诗等纷纷表示支持,很快聚集了人数,因此该提案可以提交参政会讨论。
当时主持国民参政会的人就是主席汪精卫,他当然不能通过这个提案的审议。
在讨论中,周和派参议员表示:和解者不等于背叛国家利益,不意味着王朝时等人反驳。王
精卫等主和派参政员又对第一条“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几经修改,删改成“公务员不得谈和平案”,意欲模糊提案的针对性,混肴视听。陈嘉庚后来手写的这份著名提案
参政员们对此进行激烈讨论,认为修改案含糊不清,不伦不类,形同儿戏,表示反对。最终定下的则是19个字,即“在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公务员不得言和案”,成为国民参政会正式文献记录在案,在1938年11月2日重庆《中央日报》上公诸于众。
这是这个提案的说法之一。
而流传下来,最经典的版本便是最终这个提案被删减为11个字: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短短十一个字,言简意赅,振聋发聩,给了当时的主和派以沉重的一击,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一提案,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弹,震惊宇内。
著名爱国人士、政论家邹韬奋在名作《抗战以来》一书中,单独写了一篇文章,对此事的前前后后作了极生动的描述和高度评价:
“开幕之后,霹雳一声,陈嘉庚从新加坡来了一个‘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寥寥11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一句振聋发聩,足以光耀古今。
一言以兴邦,陈嘉庚的这份电报提案,不管是十九个字,还是十一个字,都生动地诠释了“一言以兴邦”的真谛。
陈嘉庚塑像
陈嘉庚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这一句话杀伤力胜过千言万语,让无数期望妥协以换取和平的中国人不得不三思而行。
汉奸,背上这个骂名,将遗臭万年。
主和者将掂量这两个字的代价。
尽管汪精卫最终仍是一意孤行,投靠了日本,但是自己投降的那一刻起,大汉奸的帽子便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永远被甩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