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泉村府河源头处河水清澈
府河,保定老人们眼中可以直接饮用的母亲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府河源头一亩泉的断流,府河随之也成为了80后等一批批年轻人眼中的“臭水沟”。2015年“南水北调水”到达保定,不但给保定补给了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使保定的地下水、河流等水生态有了改善和恢复。保定从4月开始,调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水开始对白洋淀进行3个月补给,这些水绕城而走经府河流入白洋淀。燕赵都市报记者近日独家探访府河全程,为您展现今日府河。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李冬寒 实习生解保桥
【老保定人】记起喝府河水的日子
6月17日清晨,80岁高龄的周桂珠,在府河边踱步,面对近来变大变清的府河水啧啧赞叹。在府河边上长大的她,见证了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50年代初,府河的水可以直接喝,有专人来府河挑水卖到城区,用小驴拉水,保定人都是喝府河水长大的。”周桂珠说。
在80年代末,周桂珠老人的家就住在府河边上,那时候水就开始不那么清澈了。只有30、40年的时间,一条碧水清澈的河流就从这个城市消失了。
近俩月府河水变清,像周桂珠这样的老保定人发自内心地高兴,“真希望府河能像从前那样清澈”,她说。
府河,流经保定府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府河还一直是保定城的重要交通线路,府河通航足有200年的光景,它沟通着保定和外界的往来,是保定名副其实的“血脉”。
【城区段】水量变大 河水变清
2015年南水北调水到达保定,不但给保定补给了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使保定的地下水、河流等水生态有了改善和恢复。保定从4月开始,调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水开始对白洋淀进行3个月补给,这些水绕保定城而走经府河流入白洋淀。
18日清晨,在瑞祥大街北二环交口处,阳光照射着河面,倒映出岸旁的柳树,河水缓缓地流淌,很多市民在河边跑步晨练。
胜利桥处水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垃圾没有了,臭味也消失了,随着水质的改善,河边走动的人也多了,有人拿起手机在河边拍照留念。
燕赵都市报记者利用两天时间走访府河城区段、及北外环大水系发现,水量变大,水质变清,清晨和傍晚在河边锻炼的人变多了。
【源头段】河道里村民们正在撒网打鱼
府河源头一亩泉曾经荷塘绕村,养鱼种稻,有民谚说,“有女要嫁南北齐,又吃莲藕又吃鱼”。
当地人记忆中的“水清鱼肥”的一亩泉仿佛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一亩泉源头,是一个布满绿色苔藓的死水潭。2015年河道的修建以及近两个月水库水对一亩泉河的补给,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希望。
18日,在一亩泉村附近的大水系分水闸处,河道里水质清澈,偶尔能看到几条食指长的鲤鱼,在河里顺流游着。钓鱼的人也随之出现。张先生介绍,以前这里都是臭水沟,人过的时候要捂住鼻子。
当地村民回忆,为了发展工业,自1956年保定在一亩泉打了第一口井,超采地下水的现象就开始了。后来就变成每隔50米打一口井,超量开采导致的府河源头一亩泉干涸。
【入淀口】清水缓缓流入白洋淀
6月18日,燕赵都市报记者来到清苑区西木欠村府河段,该河段南北走向,向北流入白洋淀,河流上方府河大桥正在紧张的修建中。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涟漪,清澈的水面倒映着桥面和岸旁的树木。远远望去,清凌凌的水蓝蓝的天连成一线,河里偶尔能看到几条游荡的小鱼。
当地村民介绍,以前河水没那么清澈,很少到水边去,现在水质比以前清澈多了,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河边钓鱼。
【专家】10年有望恢复府河源头昔日盛景
保定市水利专家吴梦哲说,府河源头一亩泉的水量只有2000—3000万立方米左右。
由于没有考虑到总水量的问题,几十年来工业超量开采与总量不足的矛盾,是一亩泉水源干涸的主要原因。
南水北调工程和保定市大水系工程相得益彰,无论是利用引长江水还是当地地表水向白洋淀补水,都可通过工程调度使其穿过市区的一亩泉河、侯河、护城河,外环堤河、黄花沟,经府河输水补淀,回补一亩泉地下水,改善市区河道水环境,发挥一水多用的功效。
吴梦哲说,用南水北调水置换超采的地下水,有效保护了保定的地下水生态。如今一亩泉已经成为了一个漏斗区,填满这个漏斗区需要2.5亿—3亿立方米水。“南水北调对一亩泉来说确实是福音,但如果要恢复往日生机,除了要保证水量外,还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吴梦哲说道。
记者了解到,2009年保定市水利局实施了两库连通和大水系工程开始向府河源头一亩泉补水。到2012年监测的地下水位的数据显示,一亩泉地下水水位埋深由2005年的44.02米上升到32.53米,水位上升了11.4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