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正文

郑州拥堵情况专题之郑州是怎样变成堵城的?

时间:2023-10-22 作者:佚名

三十年前郑州已埋下堵城隐患

史璞 | 文

豫记新媒体顾问史璞

堵,词意为堵塞,不畅通。常人多多少少都有过“堵”的经历和感受,如堵心,心里憋闷,心中不畅快。现代人还经常发作各种会要命的“堵”病,如肠梗阻、脑梗塞、心梗塞、肺梗塞……

拥堵,形容人多拥挤一起,行走不动。中国的城市人对“拥堵”不生疏。中国人多,逢年过节,集市和娱乐场所、主要道路常发生人的拥堵,有词形容:人山人海。然而不知何时,本意指人的严重拥挤状况的“拥堵”,演变成了“由于车辆多、秩序乱或道路狭窄等造成车辆拥挤、道路堵塞”。

交通拥堵,原本是后工业社会的大城市病之一,对于城市化中期的中国来说,本该是未来的事。然而,和中国人的好“打哄哄”、“凑热闹”一样,“交通拥堵”蜂拥而至,一下子变成中国普遍发作的城市病。中国人,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审视和思考“汽车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就一下子从炫耀汽车彰显权力地位的“汽车崇拜”,莽撞冲入“拥堵时代”。

提起“拥堵”,现代中国的城市少有人不骂的,许多人恨得咬牙切齿,心烦气躁患上“怒堵症”、“恐堵症”……

城市拥堵

我研究“拥堵”,研究“郑州交通与拥堵”,弹指一挥间,二十五年了。研究郑州交通,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

我最早注意交通,是1978年春节后赴山东东营市上大学的途中。当时,我和另外两个郑州同学一起,从郑州火车站乘慢车到济南,转乘到青岛的慢车,由淄博市的张店转车到东营市,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车从东营火车站接我们到学校。这是我第一次乘坐远途火车,第一次见到“宽畅”的济青公路,第一次见到胜利油田的“宽畅”柏油路网。那时,有一个段子:从河南到山东,在汽车上睡着了,就是进山东了。从山东到河南,在汽车上颠醒了,就是进河南了。那时,由衷地期盼河南的道路也能像山东的道路一样宽阔、畅顺、气派。庆幸,现在,这个段子可以反着说了。

1985年以前,郑州市没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堵塞问题。我最早关注和思考郑州的城市交通,是1985年郑州市改扩建“黄河路”。那时,我已经从中国石油大学调入原河南财经学院(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经常往来于市三院的母亲家和文化北路的学校之间,菜市街、德化街、北二七路、文化路是必由之路,中间途经解放路、太康路、金水路、黄河路、农业路和后来的东风路,纵跨郑州老城区、商业区和行政区, 耳闻目睹了郑州市区的交通状况。

黄河路最初叫纬六路,是河南省会从开封迁移到郑州,在旧市区东北部沙荒、庄稼地上开始建设行政区时,新建的道路。1955年,为突出郑州北临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设在郑州办公的特点,将纬六路更名为黄河路。黄河路刚开始建造时,只是从西部的郑州植物油厂(后改叫油脂化学厂)到花园路的一段,长约3000米,宽不到10米,全是土路。

后来,随着郑州城市规模的扩大,为了改善黄河路的交通状况,郑州市多次对黄河路进行分段浇铺路面、拓宽延伸改造。1955年5月,从植物油厂到卫生路铺浇成柏油路;1964年自卫生路到文化路铺筑煤渣路面;1966年到1970年,黄河路修筑路面完毕。自1985年起,从文化路至经三路的2350米路段,开始全面治理,经三路至东明路段修成沥青碎石路面。

1985年,黄河路的改造定位是郑州“外环道”,但少有扩宽。我看到郑州市少有像东营、北京、上海等地的宽畅道路,就请教时任郑州市规划局的叶总工(叶老是我家老友),既然把黄河路当外环道改扩建,为什么不多扩宽些,建四车道或六车道?叶总答:郑州没有几辆车,用不着建那么宽。我说,现在建不了四车道,至少该预留发展空间。叶总工答:用不着……

后来,每当谈及郑州交通和城市规划的滞后,我经常谈及当年我与叶总的谈话。

30年后的今天,看看老黄河路,已经没有拓宽的空间,交通拥挤,周边单行治理也没有见效,南阳路以西疏通和中州大道以东扩宽,也没办法解决老黄河路段的“卡脖子”。你很难想象,1985年,是把黄河路当“外环道”改扩建的。

郑州火车站的人流

我研究郑州交通及治理,始于1989年4月受聘于郑州市火车站综合治理办顾问。1980年代及以前,郑州市的交通枢纽和拥堵,主要是在“形象窗口”的郑州火车站,是以人为主的“点拥堵”。那时乘火车,人多拥挤,经常会排队长达1公里左右,队尾在火车站广场,队伍绕行大同路、德化街、二七广场、福寿街,再回到火车站,队头在进站口,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1989年元旦,当时的河南省省长赴郑州火车站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一年有突破,二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1989年2月,省府办公会提出“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扩大范围,下放权力,依法严管,综合治理”。在此背景下,郑州市火车站综合治理办于4月21日下午,在郑州饭店三楼会议室成立由20多人组成的综合治理咨询委员会,时任郑州市副秘书长兼综合办主任张立兴主持会议并颁发证书,我受聘顾问,时年31岁。从此,我开始了对郑州市的交通与治理的研究。当时,我负责设计《郑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及保证体系》。

(郑州火车站综合治理咨询委员会聘书)(郑州火车站综合治理设计课题报告简要)

我的人生与郑州交通结下不解之缘。

从一点堵到全城的郑州模式

1990年代初,“郑州商战”轰轰烈烈,二七广场周边的各大百货商场竞相搞促销活动,经常引发二七广场及周围交通拥堵。这是郑州历史上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主的人车混合的交通拥堵。

二七商圈的拥堵,从西影响火车站地区、中原路,向南影响德化街、大同路,至东影响东西大街,往北影响北二七路和人民路。从央视纪录片《商战》中,可以看出当年郑州二七商圈的繁荣热闹,也可以看到拥堵。二七广场及周边的拥堵可以称为“片拥堵”。

郑州二七塔

我是河南学界唯一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和参与郑州商战的学者,自然也从商业角度关注和研究二七广场及周边的交通问题。

围绕当时二七商圈的治堵,从百姓到商家到政府,普遍高度关注。当时,有人提出拆除二七纪念塔,没人敢动。有人提出单行,有人提出建地下通道,有人提出禁止车辆通行……都不了了之。

车辆从绕行二七塔南,到不许绕行,到可以绕行,又到现在的不绕行,翻来覆去。我以为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直到后来拓宽改造人民路、东西大街,才改善了东向和东北向的交通。

直到2004年1月建成连接四大商场的亚洲当时最长的人行廊桥,缓解了二七广场的交通拥堵,也让二七商圈的硬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二七广场的人行天桥总长达578米,采用了透明的钢化玻璃,整个廊桥显得通透、美观,每个入口处都有自动扶梯和步梯。站在廊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二七广场周围的美景。

二七广场与U型人行廊桥

1990年代初,随着郑州商贸城的快速发展,郑州市区的交通日趋紧张,尤其是当时郑州市唯一的横贯市区东西的交通干道金水路面临较大通行压力,还有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黄委会等也位居金水路两侧。

为缓解金水路的交通压力,塑造郑州交通的新形象,1994年3月,郑州市政府宣布,在金水路开建“四桥一路”:紫荆山、新通桥、大石桥和河医广场四座立交桥和新通桥至大石桥之间的一条高架路。从1994年6月10日动工到12月30日竣工,郑州有了第一条市区高架路。

郑州紫荆山立交桥

在郑州市民还沉浸在“四桥一路”的欢欣鼓舞与骄傲自豪中的时候,人们很快发现“四桥一路”不仅没有缓解金水路的拥堵,反而加剧了金水路的堵塞,形成郑州市的一条以车为主的“带状拥堵”:

紫荆山、大石桥三层立交,解决不了红绿灯,致使金水路-人民路-花园路-紫荆山路、金水路-南阳路-铭功路经常性拥堵。新通桥因没有拆迁路口南边的友谊宾馆等,建成一半的蝶式立交,造成金水路、文化路经常堵塞。

河医立交桥南向下行直接中原路,形成“瓶颈”并导致中原路、大学路口经常性堵塞。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从紫荆山立交桥到新通桥立交桥,没有与“一路”连接,阻断经七路、杜陵街,致使经七路-杜陵街南北向的交通压力分流东转向人民路、花园路和西转向文化路、北二七路。

我曾询问当时的郑州市有关部门主管,为什么不从紫荆山立交一直连接大石桥建“一路”,并分析了问题严重性和不良后果。后来,市政府花巨资修建了经七路与杜陵街人行地下过道。但由于设计缺陷,这个地下过街道无法走自行车、小孩车等,渐渐沦为厕所和流浪人的住所。

我最惋惜的是,郑州市错失1990年代中后期和2001年前后的完善城市交通的机会。那时,郑州市的交通拥挤刚显露前兆,郑州市却把主要精力用于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金水路、花园路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原路、嵩山路等,玩“主干道”工程,三年三改,两年三扒。“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大概就是这期间开始在郑州民间流传起来的。

郑州道路施工

2000年2月,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实施“畅通工程”,投资12.5亿元,在市区修建“九桥九路”。“九路”工程包括:航海路、西环路南段拓宽改造工程;郑花公路(现花园北路)拓宽改造工程;东西大街拓宽改造工程;紫荆山南路工程;东风路打通工程;郑汴路拓宽改造工程;经三路新建工程;107国道郑州段交通综合治理工程;嵩山南路拓宽打通工程。

“九桥“工程包括:中原路立交拓宽改造工程、城东路立交拓宽改造工程、紫荆山南路立交桥、农业路立交桥以及经三路东风渠桥工程、郑新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107国道下穿陇海铁路立交拓宽改造工程、107国道跨机场路立交桥及107国道跨航海路立交桥工程、107国道跨航海路立交桥工程。

由于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路网的系统化设计,花园北路与农业路、东风路口,文化路与东风路口等,很快又成了堵点。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东风路等依然严重拥堵。

2001年12月26日,郑州的环城快速路正式建成通车。周长43.7公里,总投资15.83亿元,7座大型立交桥,26座人行天桥。这是继“四桥一路”之后,郑州城建史上又一个规模宏大的市政工程。有人把这条路比作郑州交通的“动脉血管”,既可缓解市内交通压力,还能把各区和各发展组团连接起来。但实际是不到五年,环路成了一条“烂路”,还经常堵车,“快速路”不快。

在京广铁路高架公路桥上,接缝处有裂痕,路面坑洼不平。南三环可能是环城路中路况最差的一条,特别是嵩山路和大学路之间。在南三环和大学路口,经常发生交通堵塞,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

郑州文化路与北环路口

北环与文化路口也经常严重拥堵。按规划设计,北环文化路口先是建了一个直径约40米左右的街心花坛。因为花坛太大,严重影响车辆通行,造成更严重的拥堵。在花坛建成大约半年,将花坛拆除。据说街心花坛的建和拆大概花费300万之多。后来由于车辆增加、拥堵日益严重,又在北环建跨越文化路的东西向高架桥,但严重拥堵依然如故。我有一次遭遇堵车,45分钟原地不动。

郑州市把交通治理的钱花了,把交通治理工程的活干了,但治堵却接连落空。致使2002年“非典”后车辆大增时,顾此失彼,引爆郑州市的全面交通堵塞问题。2002年,“堵城郑州”开始上路。

(内容编辑:谷乐 图片来源:史璞供图及网络)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tour/1160757.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