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小时候到成年人,一直听到一种说法。海外制作的电影作品具有相当大的优点,与国内电影和创作物相比,更容易打动人心,更容易赢得观众。
当然,这种传播过程实际有一个最大的偏颇,那就是文化传播中,往往只有最优秀的部分才具有广泛传播性,可以感动人类最底层的情感与意志,对绝大部分人群都有触动。在国外文化作品传播进入时,天生进行了层层筛选,所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最优秀的那部分。
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不得不说,人群也渐渐意识到,国外的滥作丝毫不少,而且一样引起喷子的各类口水浇灌,同样好不热闹。
不过不得不说,在打动人心、掌控观众情绪方面,有些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
毕竟,华语文化圈,一直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当然具体来讲,实际上更多是外儒内法约束人群行为。但不论是哪一种哲学,或多或少都是偏向于理性约束感性,用大而化之的视角,清理掉困扰人类行为的欲念和感情,或者干扰破坏秩序的思维方式。
举例来说,华语创作中,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涉及到环境或者动作的描述,往往不会描述真正具体的行为与动作,反而倾向于描写某种意境、感受或者风格,比如比剑拼斗,很少有一刀一剑的招式动作,反而会说“如同偏偏花朵,步步险招,姿势却如同神仙”。
这样的描写或者表现手法,实际是很难想象出具体的行为动作的,但其中蕴含的某种精神与意境,却是能够被人用理性或者说知性理解。在具体的影视创作中,这样的描述却或多或少容易造成障碍,毕竟视觉是十分直接的表现手段,虽说影视或者电视剧作品,通过快速切镜、遮掩关键画面,也营造出这类观感,尤其今日最为深刻的,大约就是《双旗镇刀客》中的刀法比拼,并没有真正拼刀、劈砍的动作,但个人感觉极有意境。
当然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影视小白的偏颇之语,只是一种心理感受,并不是具体的技法探究,无意与高手或资深影迷争论。
不过另一层面,抛去表现手法的各种风格化特点,实际上还有一个巨大问题,某种层面上一直是一个困扰思绪的问题。
那就是不论如何,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处理,东方文化天生是克制感性、舒放理性的。但不得不承认,在创作过程中,或者说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正是创作者思维中的感性部分。
人群看到一个人用逻辑语言思考“生存与毁灭”或者“快乐与哀愁”时,往往很难体悟到他的感受,但如果能够看到这个人的表情、氛围与行动,却可以直观的受到触动。
只是不得不说,按照粗浅的体验,想要获取从感性上直接触动人心的力量,需要创作者用极为单纯的情感触碰最深邃的道理,并且用感性方式表现出来。
然而实质上,这和人日常生活的经验大多时候是相反的。毕竟按照文化氛围,最优秀的那一类人,行事时都是冷静为先,事先理性思考,准备周全,做出决定。而情绪化的行为,则极容易露出破绽,也容易失败。
然而创作中,这样的过程却往往相反,并不是理性思考后的结论能够触动人,反而是情绪化的部分与行为能够让人理解。
从这个角度思考,如果试图提升创作的情绪感染力,或者说用情绪来影响人心,就需要创作者在某种层面或者某种时间段将感性放在理性前方,用情绪化的感受超越理性化的思索,才有机会掌握到那一瞬间触动人心的画面与情节。
引用《成为作者》书籍上的话语,那就是创作者可以拥有双重性格,在创作时内心需要孩子气的纯粹干净,但在处理现实生活时,则需要训练有素的理性人格。
然而不得不承认,情绪一旦发挥而出,往往是不受控的,而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也天生需要理性的规则约束。
某种层面上,创作者本身或多或少需要任由情绪发挥到突破那些规则约束的地步,这样想来,在真正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创作者本身的工作外,或许还需要额外的理性约束者负责监督修缮创作。
这样的团队式合作,或许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当然,本人非专业,纯小白,对以上言论一概不负责。
如果阅读者有任何异议或者想法,请随意发言,本人虚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