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狮子区是工业区。
玛拉
千年古镇磁区是距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古镇,原生态的千年石板路和原住民具有较多的特点,在全国古镇中名列前茅。
古镇美食毛血旺和油炸麻花闻名于世,以至于时时让游客忘记了这其实是一座有几千年发祥史的文化重镇,其身上所寄存着的国家和地方的文脉,尤其值得挖掘和梳理。2019年1月8日,磁器口博物馆建成开馆,就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和功能。我们用四期专栏,和磁器口博物馆馆长吴波先生一起,听他从全球和全国背景讲述一个小镇的故事,从一个小镇的角度讲述一个国家的故事。磁器口
公元1368至1643年,重庆石柱女土司秦良玉率“白杆(白蜡树做成长枪)兵”,北上抗清,击退过努尔哈赤;她得胜南下平叛播州土司时,就曾驻军磁器口,最后收复了重庆。
吴波说:“公元1644年到1911年,明清交战,川渝人口锐减,清朝建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就是‘湖广填四川’,磁器口更是发展成水陆枢纽。清末,革命党起事,重庆的同盟会老大——重庆府中学堂山长杨沧白先生,和成都那边的义军老大夏之时,曾在磁器口密议,最后逼降重庆知府钮传善,建立四川第一个革命政权——重庆督军政府。”
接下来是重庆开埠,重庆第一次比成都更重要了。“重庆一开埠,四川的重心就东移了,因为重庆这边有外国人,就有了外交。重庆的现代工商业,就是从磁器口起步的,比如说镇上的丝厂,当时是很现代化的哟;在农业时代,磁器口就是先锋,开埠以后,它也走在重庆最前面。庆磁轮船公司,是我们吴家成立的,引进了花旗银行、美孚石油、纺织厂。磁器口附近的二钢厂(即重庆特钢厂),史称‘西南一切工业之母’,相比之下,镇上生产民间用的瓷碗,都是小事情了。”
但磁器口之得名,就在于工商时代的瓷碗小事情。“镇上最早做碗的,是清朝初年的福建江氏兄弟,是‘湖广填四川’填到磁器口安家的,把家传制瓷技术带过来,开窑制器,就成了龙隐镇的主要产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集散地,但还是土碗最有名。老百姓看到你船上拉的碗,就问你这一船碗是从哪里买起来的?你就说重庆瓷器口啊,所以民间这些商人渐渐把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因为‘瓷’与‘磁’相通,又写成磁器口。镇上现代工商业的繁荣发达,极大地推进了重庆现代化的进程,为重庆后来作为战时首都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民间又有‘先有磁器口后有重庆城’之说。”
工业区
1937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也进入抗战时期,重庆成了战时首都。从1938年到1944年,史称“重庆大轰炸”时期,磁器口所在的沙磁地区被定为“重庆市政府郊区办公处”。吴波说:“二战开始了,国共两党和政府机关都搬到沙磁地区办公,使其成为抗战大后方实际的政治中心。可以说,全靠沙磁地区,保持了中国的命脉、文脉。政治、外交、农业、工业、水利、教育、经济、文化,沙磁地区样样都是中心,样样都达到高度。衣冠南渡,国家文化都到这里来了。”
沙磁地区是文化区,已是一种常识,但它也是抗战大后方的工业中心,就不是很多人都晓得的。“国民政府迁渝后,确定磁器口作为工业区,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和中央工业企业,纷纷迁来。据1945年统计,沙磁全区大中型工厂250余家,确立了纺织染、机械、钢铁冶炼、兵器工业、化工工业五大支柱产业,职工人数四万余人,工业从业人员超过农业,占当时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工业发达及工业人口的增长,为工业服务的研究院(所)、印刷业、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陡增,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米厂、面粉厂、水厂、酒厂、冰糕厂、墨水文具厂等服务类产业,也很兴盛。”
战前地偏西南的水码头和农业古城重庆,第一次有了现代而密集的工业风景。“重庆本土原来也有一些工商业,但格局不大,这下子升级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工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长出来,从井口到牛角沱的嘉陵江两岸,各主要街道两旁随处可见。”
据馆里陈列的1942年《重庆市工商名录》和1945年《陪都工商年鉴》等史料记载,从磁器口詹家溪兵工署第24工厂(厂长杨吉辉)可以生产铸钢、钢板、钢条、炸弹、手榴弹、发射筒,小龙坎时与潮社印刷所可以印刷书报、杂志、表格、证券,到化龙桥中国精益眼镜公司可以配制各种眼镜,土湾重庆牛奶厂的老板陈叔敬、陈敦川可以生产鲜奶、奶油、黄油,沙磁区的工业体系及其产品,可以说是完整而丰富。
文教区
1939年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后,地处缙云、中梁两山之间的巴县西里梁滩坝,被划入“国民政府中央机关迁建区”,教育部由重庆市内迁移至区内青木关温泉寺办公,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教育的核心所在。
吴波说:“在此之前,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就已迁到沙坪坝和本土重庆大学相邻,抗战后有48家大、中专院校陆续迁至重庆,完成了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中心大转移。”
早在战前的1936年12月,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就在《重大校刊》发表《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首次提出在沙坪坝建设重庆市文化区的设想。战时这么多高校云集沙坪坝,一个文化区的轮廓呼之欲出。“1938年6月,胡庶华就和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长高显鉴提议,国民政府批准建立‘沙磁文化区’。沙磁区就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中国大后方主要教育中心。当时重庆有著名的三坝,即沙区的沙坪坝、北碚区的夏坝、江津区的白沙坝,加上成都的华西坝,云南昆明巫家坝和陕西城固坝,‘抗战六坝’构成了大后方教育中心。”
战时一大批带国字头的科研机构和一流科学家迁到沙坪坝,沙磁区还成了抗战大后方的科学中心。“战前重庆的科研机构,一个是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一个是磁器口的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抗战爆发后就多了,不是国立,就是中央: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后来非常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来到重庆,针对沙坪坝的重要科学家和科研情况,写下了《战时之重庆科学界》一文。”
抗战时期的沙磁文化区,从李子坝起,外围边沿东至嘉陵江对岸的盘溪、柏溪,南达李子坝、华岩寺,西越歌乐山顺成渝公路直抵青木关。“沙磁区的名人名作太多了,翦伯赞写他的《中国史纲》、郭沫若写他的《青铜时代》,于右任研究并推行他的标准草书,巴金写他的《还魂草》和《寒夜》,冰心写她的《关于女人》和《小橘灯》,傅抱石画他的新国画,题署全是‘金刚坡下山斋’,徐悲鸿画他的《巴人汲水图》,丰子恺画他的《子恺漫画全集之六:战时相》。”
1950年代,磁器口街道成立。“磁器口这个名字一直是民间叫的,在官方文件中,它的官名和官印,还是叫龙隐镇。中国共产党来了之后走群众路线,龙隐镇就正式改名磁器口。1997年重庆直辖,磁器口管委会成立,2008年3月30日,沙坪坝区将每年的3月30日设立为‘沙磁文化日’,离沙磁区的建立日已过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