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笑是人与兽的区别,所以婴儿在第一次笑出来之前,是没有灵魂的。然而,一些现代研究显示,动物也会笑,不仅黑猩猩之类的灵长目动物,甚至还有老鼠——幼小的老鼠在玩耍或被挠痒痒的时候会发出一种高频的“chirp”(啾啾),有学者认为这相当于人类的笑声。不过,老鼠的这种把戏可能只是“slapstick”(打打闹闹),上升不到思想和灵魂的高度。人类的笑却是花样百出,含义无穷,一个笑可能胜过千言万语。
笑的传统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三组:善意的,恶意的,善恶不明的——这种划分当然不是死的,而要根据语境。第一组如smile(笑,微笑,表示喜悦、友好或感觉某种情况很有趣),laugh(笑,大笑,笑出声,因为感到喜悦或滑稽),beam(微笑,或满面笑容,表示喜悦);第二组如:sneer(嘲笑或嗤之以鼻),snigger(暗笑,窃笑,可能是幸灾乐祸,美式英语写作snicker),smirk(得意的笑,幸灾乐祸或者小人得势),jeer(嘲笑,讥笑,奚落的笑,常常是在公众场合);第三组如:chuckle(偷笑或轻声笑,因为感到有趣,比较隐秘),grin(咧嘴露齿而笑,通常没有声音,可能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可能是苦笑,也可能有点怪异,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的柴郡猫),giggle(咯咯笑,感到有趣、紧张或尴尬)等等。
但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正在重新定义literacy(读写能力)。要与他人顺畅地交流,字典已经远远不够。举个例子:如果不认识LOL,你对一些网络文本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不少人都知道,LOL是laughing out loud(大笑)的缩写。网络语有很多这类缩写,比如OMG(天哪!)和BGM(背景音乐)等等。但问题在于,LOL有时候跟“大笑”无关。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在Ted演讲《短信正在扼杀语言。逗你玩儿哪!!》里举了一个例子。
Julie: I just sent you an email.(我刚给你发了一封邮件。)
Susan: lol, I see it.(lol,看到啦。)
Julie: So what's up?(嗯,咋啦?)
Susan: lol, I have to write a 10 page paper.(lol,我得写一篇十页的论文。)
麦克沃特解释说,在这段实际发生的短信对话中,LOL显然没有大笑的意思,而是表示同情,包容,是一个pragmatical particle(语用小品词),正如日文句末常见的ne或黑人青年用语yo。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新现实。一个“词语”的拼写和解释常常跟字典没有什么关系,而由使用者(主要是青少年)自行决定。中文里表示笑的网络语也是一样,比如哈哈,呵呵,嘿嘿,嘻嘻,吼吼,它们的潜台词分别是什么?谁用谁知道。(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