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经、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而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
植物芍药花
植物白芍
《中国药典(2020版)》中记载,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皮后再煮,晒干,即为中药饮片白芍。
赤芍同样为为毛萇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根须及泥沙,晒干,即为中药饮片赤芍。
中药饮片白芍
白芍的性状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切面微带棕红色或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书中记载用白芍可以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中药饮片白芍
中药饮片白芍
赤芍的性状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 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书中记载用赤芍来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当时在《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将芍药区分为白芍和赤芍,统一以芍药统称,而区分白芍和赤芍始于唐末宋初,但书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白芍与赤芍的区别“白补赤泻,白收赤散”。认为在功效主治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
中药饮片赤芍
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阴血亏虚,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中药饮片赤芍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是这样描述芍药的: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疼(肝开窍于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痛;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
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与白芍和赤芍配伍,所组成的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
白芍与当归、川芎、熟地黄共用,组成补血基础方之四物汤白芍与当归、川芎、熟地黄配伍使用,组成补血调血的基础方四物汤,主治阴血虚滞证,临床表现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脐腹疼痛,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白芍与炙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仅有白芍和炙甘草两味药物,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柔筋止痛之功,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的肌肉拘挛、腹痛的步等诸症。方中白芍味酸,性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共凑缓急柔筋止痛之效。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主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医学心悟》言其“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伤寒分经》用芍药甘草汤治其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亦可治过汗伤阴,导致发热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荣血,不受补益者。
现代常用本方缓解阴血不足,筋脉失养的拘挛性疼痛,包括胃痉挛疼痛、肠道痉挛性疼痛、痛经、其他内脏绞痛、肌肉疼痛、头痛、目痛、神经痛、支气管痉挛等,多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疗效显著。
白芍与当归、茯苓、白术、泽泻、川芎组成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为妇科治疗少腹部疼痛的基础方,为理血剂,具有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之功效,简单地说,就是“气血水不和”导致的妇人妊娠或经期,肝脾两虚,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者。
好啦,这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欢迎大家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您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