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现场。
王鹏 摄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现场。 王鹏 摄
中新网成都10月26日电 (记者 王鹏)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及“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议26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家部委、中外城市、国际机构、跨国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索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新模式。
“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自2017年起在成都连续召开了四届。本届论坛以“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为主题,主会场设在成都,同时在奥地利维也纳、韩国首尔、英国利物浦分设三个国际分会场。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碳排放量最大的地域空间,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目前占全球土地面积不到3%的城市排放了全球约78%的碳,因此推进城市绿色转型、低碳转型,对于世界和中国的碳减排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城市对于落实气候行动事关重要。”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召开之际,围绕城市碳中和以及城市韧性,联合国人居署支持了“城市加速实现零排放”“城市加速实现韧性化”两项全球运动。“我们希望在COP26之后,能与成都及更多的中国城市合作开展这些运动。”
“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议现场。 王鹏 摄
当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以《新型城市能源转型》为题作主旨演讲,从“城镇化大趋势”“实现碳中和的重点方向”“公园城市的低碳标志”三方面进行阐释。他认为,能源转型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治理社会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罗文介绍,近年来四川推动能源生产消费体系转型,以建设国家清解能源示范省为契机,加快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8%左右,1998年至2020年累计外送水电超过1.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1万吨。
罗文称,四川未来将着力强化城市低碳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快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碳中和天府实验室建设,鼓励在川高校增设相关领域的学科专业,提前布局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项目,为构建低碳可持续名城模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论坛期间还发布了《“一带一路”城市互联互通指数报告》。报告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信息互联六个维度,针对首批选取的22座共建“一带一路”典型城市,总结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互联互通建设方面的显著特征,对比了国内城市与国际城市在互联互通方面的优势及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报告还分享了3个典型城市的优秀实践,成都是其中之一。成都市副市长苟正礼介绍,目前驻成都领事机构已增至21家,国际友城总数增至104个,入驻“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今年1-9月,中欧班列(成渝)合计开行3898列。
当天下午举行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议中,国内外专家及政府代表以“双碳”背景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为主题,分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实践和探索,以及成功案例和建议。
本届论坛及圆桌会议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国人居署、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