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纳税期内所得的工资、薪金、稿酬、津贴、奖金、利息、股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经营所得、偶然所得等各种应税所得减去各项可减税额、税前扣除和抵免税额后,应当纳税的收入总额。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为:应税所得额=应税收入总额-减除费用-免征税所得、税前扣除和抵免税额。其中,应税收入总额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经营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股利、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各种收入。
减除费用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大病医疗费用、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扣除项。
免征税所得包括:红利、利息收入、毕业生创业所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的工资薪金所得。
税前扣除包括:个人社保、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
抵免税额包括:符合条件的捐赠、抚恤、扶贫、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创业投资、符合条件的赡养老人等各种抵免税项。
如何合理降低应纳税所得额1. 合理选择企业类型:对于个体经营者而言,可以将原先的个体户升级为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可将应纳税所得额由个人所得税降到企业所得税。
2. 合理选择扣除项目: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税前扣除项目,如个人可以选择公积金、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税延型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保险和支出进行税前扣除。
3. 适当分拆财产:对于个别高净值的个人来说,将财产进行适当的分拆,可以有效地避免高额遗产税的影响。
4. 合理规避税费:个人可以协议婚姻、家庭协作、家庭财产信托等方式来规避某些税费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规避税费的方式要符合税法规定,避免惹上麻烦。
应纳税所得额有哪些相关政策人们所熟知的个税改革契机是2018年底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个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在税法实施过程中,政府更加注重个税征收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1. 个税起征点提高:自2019年1月1日起,个人月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含)以下的纳税人,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每月5000元。
2. 新增专项扣除:个人可以选择符合条件的住房租金、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支出作为专项扣除,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3. 家庭共同申报:配偶应同时申报纳税,家庭税收情况更直观,避免虚高申报。
4. 个税抵扣:个人可以将符合条件且已提供有效缴费凭证的住房公积金、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等支出作为个税抵扣项,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总的来说,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降税政策的制定,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税收的公平和合法性,同时也是在为广大纳税人创造更加公平和优质的税收体验。因此,我们也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遵守税法规定,共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