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一种思想,源于中国儒家学派,是儒家经典《中庸》的主旨。中庸的含义是“中正之道,平常之理”,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它是指人们在言行上要遵守合乎情理、正义、道德的准则,从而达到平衡、调和、稳定的境界。
二、中庸的历史渊源中庸学说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学生曾参编《论语》《大学》《中庸》三部儒家国学经典。其中,《中庸》是一篇关于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哲学著作,主张“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它对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庸的思想精华1. “中庸之道,天理人情之所趋。”中庸强调:做事不能偏激,要兼顾各方利益,才能达到和谐。这种思想被引申为“中正为美”,强调了做人要正直、不偏不倚。
2. “内圣外王”,中庸强调,修身之外要有治国、治世之志,只有这样才能。“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只有淡泊名利,以文态治民,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3.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耘而不辍。临难不忘前人之言,犯过不忘后人之诫。”中庸强调为人处事应以德为先,世间的荣辱与成功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四、中庸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追求发展、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利益,这种追求常常导致社会的工作和活动不平衡,往往在电脑前、手机上度过大量的时间,而社交、互助等行为却鲜有时间,这就使得人际交往差距越来越大。
“中庸之道”指出了独立、自主的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指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平衡,倡导合理分配时间与资源,使个人生活更加健康、快乐、幸福。中庸的思想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平衡、节制、稳健之道,是一个完善人格、实现内外合一、平衡与和谐的人生哲学,具有极大的现代意义。
五、结语中庸思想的源远流长,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来支撑建设和谐社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以“中庸之道”倡导合理、平衡、稳健、节制、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实现美好人生的理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