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咖啡馆很多,可能是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本报拍摄)
导演赖成川不久前接受了上海媒体的采访。
据参与采访的媒体人士透露:赖声川很喜欢上海,以前他常常去绍兴路的汉源书店写东西。但是后来汉源书店没有了,这让他甚为遗憾。赖声川谈到一个现象:巴黎、伦敦、纽约、台北,或者其他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城市,都有这样一些咖啡馆,作家喜欢去那里写写东西,或谈一些剧本、文章。这些咖啡馆当然一方面是营业的,但另一方面也不仅仅是营业的,它们逐渐会变成这个城市文学、艺术创作者交流的场所。
上海的咖啡馆很多,可能是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但还没有找到一些固定让创作者相互交流的(咖啡馆) ,很希望上海能有这样的地方。
之前位于绍兴路的汉源书店(资料图)
这位媒体人士觉得赖声川的观察非常准确。上海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咖啡文化历史,上海的文化人士对如何看呢?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邀请了多位文化界人士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衡复其实就有很多这样的咖啡馆
郭皓:海派文化研究者,诗人,原柯灵故居和张乐平故居馆馆长,衡复“四居一馆”文化顾问
如何来理解和看待这一观点,可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首先,咖啡馆是否应该按作家和艺术家们的要求,来营造一个适合文化人既能喝咖啡又有创作环境氛围的咖啡馆形态呢?还是说,咖啡馆原本就在那里正常运营着,是这些文艺工作者相中了那个环境,乃至那家咖啡店的咖啡品质特色吸引了一个二个文艺工作者,最后得到更多文艺工作者们的青睐和认同,故而才逐步形成了能让他们喜欢在那里喝着咖啡并有良好的创作环境、有激情去创作一些文字的地方呢?显然,我更认同后者。应该不是咖啡馆去迎合文艺工作者,而是文艺工作者在挑选咖啡馆。在今天上海的几千家咖啡馆里,难道真没几家符合赖声川所提到这些需求的咖啡馆了吗?我想也未必吧。
就我所熟悉的衡复风貌区的范围里,适合文艺工作者们喝着小咖啡,写点文字的咖啡馆也还是有不少的。譬如说,位于武康大楼的老麦咖啡馆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在一楼一个靠淮海中路的那几个座位,就是一个非常有创作灵感出现的位子;二楼走到底的那几排座位,依着武康路街窗,略有语声的邻座,看到窗外不时有忘情的俊男倩女走过,加上老麦咖啡馆那种复古和后工业风的装饰风格,也是非常能激发写作灵感的场合。
老麦咖啡馆那种复古和后工业风的装饰风格
从历史溯源来说,武康大楼下,很久以前就有一家咖啡馆,夏衍等作家们,当年也曾经常在武康大楼下的咖啡馆里,喝着咖啡,讨论剧本。因此在武康大楼这个特定的人文环境下的咖啡馆里,喝咖啡写作是有历史渊源的。
我也曾去过几次汉源书店。汉源书店后来之所以被一些作家和文艺家们所喜欢和推荐,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二方面原因:其一,绍兴路当时基本没有大型商业业态,相对人流量就少了许多,也就安静了许多;其二,绍兴路有几家出版社坐落在此,作家们出版自己的作品,免不了要经常进出这些出版社的,所以在与出版社洽谈出版事宜之时,也会经常约在隔壁或对面的汉源书店咖啡馆谈事,久而久之,那里就形成了一个经常有作家们文艺工作者们喝咖啡,谈创作和写点文字的场所,这个场所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的。
之前位于绍兴路的汉源书店(资料图)
所以,汉源书店后受到文化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家书店有多美,书有多丰富,也不是其咖啡有超乎寻常的好,而是文艺工作者们造就了这样一个特别的书店式咖啡馆,而不是咖啡馆为这些文人们所特造。
如再要说一个更幽静更有咖啡氛围的地方,那就是在梧桐树覆盖的复兴西路上,柯灵故居斜对面,有一家单门面上下三层小洋楼的咖啡馆,也是非常的安静,平时在那里也不会有太多人会注意到这个咖啡馆的,这家咖啡馆的附近就是巴金故居与柯灵故居,这些文化界的大作家们的故居围合在咖啡馆的周边,街边是浓郁的梧桐树遮天蔽日,在这里既有大作家们的气场余韵,也有静谧思索的空间,更有咖啡基因的香气,也是一个可以形成文艺工作者们相聚喝咖啡写作的场所。
其实在上海,尤其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像这样的咖啡馆还是非常之多的。应该说,不是没有适合文艺工作者们喝咖啡的场所,而是文化人没有去挖掘出这样的咖啡馆,如同“良驹望于伯乐”一样。
咖啡馆再多,与创作也勿搭界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记得有一年上海书展的时候,一位台湾作家在思南路外场活动讲坛上说,他在上海走一个多小时的路,见不到一家书店。这一趟呢,赖声川说上海的咖啡馆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却没有一些可以固定让创作者互相交流的咖啡馆。这话听来,至少我觉着滑稽得有点不着调。
作家为什么非要跑到咖啡馆里去写作?过去北京西路铜仁路转角的“上咖”(上海咖啡馆,20世纪30年代建,原为CPC咖啡馆,1949年之后改今名,1994年迁至愚园路384号。经营优质小壶咖啡,选用纯种咖啡豆,现磨现煮,一煮8杯,有汁纯、香浓、甜酸适口、色度居中特点。),程乃珊欢喜去,很多上海人欢喜去,我也欢喜去。我会在那里孵上大半个午后,也只是与朋友约会,消磨辰光,先买好了美琪大戏院或平安电影院的夜场票,天鹅阁西餐厅吃点东西,散场了,24路、23路电车,都能乘回寿祥里。记忆里,我同程乃珊、孙树棻(上海作家)在“上咖”照面,也不聊文学不聊写作,而两位名作家住的地方都距此不远。
搬迁到滇池路的东海咖啡馆
廿几岁的时候,孵咖啡馆,我经常去的咖啡西餐厅,是以前在南京东路沙市一路口的“东海”(东海咖啡馆,原为马尔斯咖啡馆,1988年改今名。经营咖啡、西点,兼营西菜。选用海南岛、云南咖啡豆,现磨现煮。自设西点工场,自产自销。现搬迁到滇池路)。逛好福州路的上海书城和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就在“东海”坐一歇,翻翻书,点一份猪排、奶油蘑菇汤或乡下浓汤、柠檬攀、清啡,吃好就回转了,家也很近,不会捱到夕阳西下倦鸟已归时。
沪上几乎所有的咖吧营业时间都不超过10点。有一天晚上,我和朋友们从话剧中心出来直接就到旁边找了个咖吧聊到很晚,就在原电影公司那个大院里面,还请店主留了位子。我与汉学家、话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导演卢逸凡(下图中举手者),上海话剧中心演员张琦(在剧中饰演太守),还有一位剧评家。
何振华与朋友们相聚在电影时光咖啡馆,左二为汉学家导演卢逸凡,左二为何振华,左四为上海话剧中心演员张琦
我第一趟去1984 BOOKSTORE,是几年之前的事了,也是因为去见人,推开湖南路11号那扇虚掩的门,眼前确实别有洞天。那里的环境氛围,或许适合赖声川说的那种可以容纳文人墨客聚会讨论创作的要求。我经常去坐坐,是因为我坐班的地方距离那里很近,与人聊点事也便捷而已。去年,有一趟在安福路的咖啡店,与汉学家卢逸凡聊他导的新戏聊到深更半夜。
何振华几年前在1984 BOOKSTORE拍摄的图片
说起来,最早多伦路上的公啡咖啡馆,鲁迅也是常客,而且有他固定的坐席,不是因为那里的咖啡有多好吃,而是那个地方离山阴路近,离左联更近。谈文学是借口,聊革命是宗旨。放在当下的上海滩,咖啡馆都成了文学艺术家的桃花源,却没有一篇像样的桃花源记,咖啡馆再多,与侬个创作搭界伐?所以我说蛮滑稽。
作家书店咖啡馆最有文化气息
孙莺:海派研究者、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咖啡文录》《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作者
上海的咖啡馆数量众多,功能也不一,文艺、商洽、办公、聚会等功能随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老克勒们喜欢的是凯司令咖啡馆,这里的栗子蛋糕是他们的旧梦。文艺界比如张光武(南通张謇的侄孙)、余之(文汇报副刊主编)都喜欢泡咖啡馆,我第一次见他们就是在凯司令咖啡馆。
要感受具有文艺和文化气息的咖啡馆,要去巨鹿路和陕西南路。上海最有文化气息的咖啡馆是巨鹿路上作家书店的咖啡馆。巨鹿路原来被称为巨籁达路,修筑于1907年。作家书店的咖啡馆就掩映在当年法国人所种植的梧桐树下,有着同样的雅致风情。作家书店咖啡馆后门走进去就是上海作家协会的幽深庭院,原为大实业家刘吉生的旧宅,至今花园里还留着喷泉、爱神雕像、香樟树和满墙的常春藤。
位于巨鹿路上的作家书店,二楼可以吃咖啡
作家书店里卖的书大部分都是作家签名本
据说这些是作家们用的咖啡杯
作家书店咖啡馆就相当于上海作协的会客厅,作家们在这里会友、谈作品,躲在角落里埋头赶稿子。有文化圈的朋友调侃“在作家书店邂逅作家的概率应该是全上海或全国书店里最高的”。去作家书店咖啡馆喝咖啡,常常会遇到外地的作家在为自己的新书签名。作家书店里卖的书大部分都是作家签名本,这是别处书店所没有的。我记得有一次下午去作家书店咖啡馆,就一杯咖啡的工夫,见到了好几个作家,其中还有一位奥地利作家。要说咖啡馆的文化气息,作家书店咖啡馆可以算是上海第一了。再加上巨籁达路和刘吉生故居的氛围营造,这里活脱脱就是三十年代上海咖啡馆的复刻。而靠近思南路的古董花园咖啡馆,里面有很多老物件值得一看。
也希望赖声川导演在上海多走走、多看看,或许能改变他对当下上海咖啡馆的看法吧。
这里有书香的味道和外滩的味道
肖可霄:专栏作者、《外滩酒店赏鉴》《浦江饭店》作者
诚实讲,目前的上海,我认可的适合文化人去的咖啡馆真不多。感觉上海城市的基因,骨子里更多的是贸易,是商业……老多老多我认识的文化人朋友,都去搞商业了。特别是日渐高昂的租金和“星爸爸”们,击倒了一些独立咖啡馆。一定要我推荐的话,位于外滩九江路的读者书店,我是很希望大家去体验的。除了咖啡,这里还有书香的味道和外滩的味道,我约好友谈事,都去这家。对了,2019年,我作为阅读发烧友,偶尔走进这家带着咖啡和书香的独立书店,就为他们的人文气息所倾倒,后来在他们帮助下,出版了我第一本与外滩有关的书《外滩酒店赏鉴》。
位于外滩九江路的读者书店 山山拍摄
饶有意味的是,这家读者书店,来自兰州《读者》集团,甘肃有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我听这家书店的蔡先生说,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画,有《松江沪渎石佛浮江》图像,记载了古早上海这个传奇故事。因此,这家外滩书店出品的咖啡,除了有上海味道外,还有着来自敦煌的味道。
读者书店之前举行的敦煌文化活动(资料图)
总之,我们来一个地方喝咖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种精神场域的表达。咖啡馆,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还是一个精神堡垒,更是一个我们想找到文化认同感的媒介所在。我希望在上海,多出现几家这样的咖啡场地,听听海关大楼悠悠的钟声,看看书,翻翻《读者》杂志,忙碌的时光,似乎被暂时冰冻了,那该多美好。
咖啡馆,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还是一个精神堡垒
关于适合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咖啡馆
相信每个文化人有自己的喜好。也欢迎读者朋友推荐你认为适合文学、艺术创作者交流的固定场所(可以是独立咖啡馆,也可以是书店的一部分),我们会择机转给赖声川导演。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