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频垄断;作者|青青
《哪吒》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当今国漫在制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牛,也没有很糟糕”,这是笔者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最大感触。
截至发稿前,网上的最新数据显示,《哪吒》累计票房在8月12日15点32分突破35亿元,正式超越《我不是药神》,升至中国影史票房榜第四位。
说实话,35.73亿元的票房,在国产动漫甚至国产电影中都可以算是优等生的成绩了。这是什么概念呢?2015年暑期,国产现象级良心巨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成为了逆袭票房的神话,最终获得了9.56亿票房;2016年,“难产”12年“修成正果”的《大鱼海棠》,伴着《大鱼》的曼妙歌声终获5.65亿票房。
再看国产电影,在此之前,内地票房排名前5位的国产电影依次是《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和《美人鱼》,票房分别为56.79亿元、46.55亿元、36.5亿元、33.97亿元和33.92亿元,这些国产电影几乎全是高成本、大投入的“巨制”。
而1600人投资6000万的《哪吒》以35.73亿元的票房,在新排行榜中正式跻身前四,作为国漫实属不易,更何况目前票房仍有涨势。
虽然《哪吒》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细细想来,其仍然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这些也是如今国漫在制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讲好故事是根本
笔者见过很多“篡改”名著或是神话故事的影视作品,最常见的莫过于对《西游记》的改编——《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牛魔王》《大梦西游》系列等,亦或者《笑八仙之韩湘子捉妖》《神探蒲松龄》《狄仁杰》系列等这种颠覆传统人物形象、天马行空发挥的影视作品。
这些胡乱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时候看到一半便会让人不忍继续,甚至气愤地结束播放——这样的故事未免有点太欺负观众的审美了。
但《哪吒》对于传统神话的改编还算是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孩童形象,哪吒仍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也有生来异象和三头六臂的神功,只是原本身为如来义子和灵珠转世的哪吒,被灌入了“魔丸”的概念后,便在影片之初埋下了冲突和导火线,引导故事的发展方向。
同时,融入了当下孩子叛逆、自我性格的“火命”哪吒更接地气,也更有血有肉。
不过,故事改编得好并不意味着无懈可击。
一是《哪吒》中的人物心理和故事转折还有生硬之处。比如,原本英俊、好学且背负家族荣辱兴衰的敖丙本已决定沉掉陈塘关,好好做家族的救世主,却在天雷击下的时刻决定和他“唯一的朋友”一同赴死。
虽然这种友情值得点赞,但难道敖丙就因为哪吒的一句“做自己”就放弃他的父亲和整个家族了吗?那他怎么对得起临行前父亲和族人从身上取下的那一片片最坚硬的龙甲,以及其承载的殷切期盼?友情、生命与亲人到底该如何排位?
还有,故事的转折略显单薄:原本人见人怕的混世小魔王哪吒,当他知道父亲愿意以命抵命保他平安时,叛逆小子便重归正路,救下了父母和整个陈塘关的百姓。
虽然这里父爱的伟大是一处泪点,但回想起来,整部影片似乎对于父亲的刻画不够丰满,除了开始为儿求解药和后来为儿生辰宴挨个磕头请村民外,父爱如山的深沉与平静让观众对这个人物的记忆不够深刻,不容易产生共情,很容易导致情节高潮处泪点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是“喊口号”让成败五五分。最近,笔者无意间听到身边的人刷抖音时有人模仿哪吒的语气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影片中,这句话既是经典对白又是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在影片中,哪吒自始至终都想证明自己不是妖怪,想证明自己是个合群的人,还想证明自己愿意融入大家……要说他一直在“做自己”一点毛病都没有,但强拉硬拽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般更高层的主题,似乎铺垫得还有些不够。
如经典电影《霸王别姬》,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如《茶馆》一般历史的发展及戏曲的兴衰,程蝶衣一句“青木要是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去了”,道出了戏曲发展的多少无奈与遗憾。
全片虽没有一句“可惜”之词,也没有“将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口号,但让人感到揪心的同时,产生了对于戏曲传承的感慨。
因此,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言,好的影片在主题上应该“润物细无声”,而依靠某句口号达到升华主题的效果似乎有点牵强。虽然“我命由我不由天”与当下青年的心理十分契合,但如果影片可以通过故事表达、人物塑造等方式让观众自行参透主题,效果似乎更好。
三是想表达的太多,容易顾此失彼。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很努力地希望在影片中实现着自己的诸多想法:笑点、泪点、方言、口吃、烟熏妆、友情、亲情、师徒之情……因此全片看下来会有些许“混乱”之感。
就像女生化妆一样,如果画了眉眼又画口红,那很容易没有重点。不如只画艳色口红,既能着重特点,还能凸显气质。电影表现也是一个道理。
四是电影节奏不错但少了“留白”。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高潮迭起,笑点不断,但似乎少了个气口。笔者认为,影片在表现节奏上应该有起伏也有平稳,有转折也有铺垫,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山水花鸟之间有一些留白,会更有意境。
五是不能移情和不够完整。电影用了较大篇幅来讲哪吒作为混世小魔王如何让家人和村民头疼,即使是学艺也是智慧和不逊兼而有之,让笔者看后不禁在想,以后我的孩子可千万不要这个样子,一定管不住。
这样的哪吒虽然十分贴近当代青年人的口味和个性,但是缺少了一点“可爱”,不容易让观众移情,也就不容易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或感慨。
另外,前面较多篇幅讲述哪吒的成长和转变,却在最后没能给龙族与申公豹更好的交代,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我们对国漫有更高的期待
虽然笔者“鸡蛋里挑了不少骨头”,但很难否认,《哪吒》的确给了大家太多的惊喜。
一方面,哪吒“讲好了中国故事”,它取自中国神话又加入了现代基因,同时融入了诸多中国传统故事的元素。比如,太乙手中的画笔让人联想到《神笔马良》,真假申公豹让人联想到“真假美猴王”,江山设计图让人联想到《千里江山图》,哪吒变物又变身让人不难联想到孙悟空72变,还有里面的青铜守门人、祥云、中国茶、毽子、玉等,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体现。
另一方面,比起迪士尼一而再、再而三“大爱”的价值观,《哪吒》对于亲情、友情、师生情、家族责任、邻里关系等方面的体现更具有中国特色,也更加深沉。还有深藏在这些情感之下的亲子关系、成长烦恼、自我牺牲与救赎、看脸更需看内涵和“扎推、凑热闹”的群情与群像,都值得笑后深思。
再一方面,就如斯坦·李颠覆英雄的完美形象一样,哪吒不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神”,而是如你我一般,会犯错、会流泪、渴望被接受、渴望陪伴的“人”。另外,英雄也不会永远“不死”,天雷轰顶下也会击破肉身只剩元神。
另外,动画制作中对于毛发的要求很高,这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我们之前看到的许多国漫,无论是人物头发还是动物的毛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动的,比如喜羊羊、灰太狼等,都不会像《狮子王》的胡子和鬃毛一样随风飘动。但《哪吒》中,我们可以看到哪吒和敖丙的头发、太乙真人手中的拂尘都可以柔和地自然摆动。
自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到现在,好的国漫作品逐渐被观众和市场所接受,有人指出,“国漫崛起”,也有人坦言,“国漫复兴”,不管怎样,我们再也不用守着喜羊羊和熊大找寻中国故事和价值观了。
其实,一直以来,被太多迪士尼和日本动漫所包围的我们,迫切需要国漫精英“杀出一条血路”。要知道,“花木兰”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我们也有曾经为之骄傲的水墨动画片。
虽然《哪吒》的票房让大家看到了国漫复兴的曙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路,还很漫长。
放眼世界,按照产业规律发展并具有完整产业链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笔者的恩师曾绘制和制作动漫,他告诉过笔者,以日本动漫产业为例,其第一条产业链以漫画和漫画刊物为基础,按照漫画刊登后的读者量随时进行调整,同时也随时淘汰不受读者欢迎的漫画作品,关注市场,也就是关注读者;第二条产业链便是将漫画改编为动漫,加入动漫商的参与,动漫收视率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动漫作品受欢迎的程度,同时刻意锁定观众;第三条产业链为版权交易,日本对于动漫的版权十分重视;第四条产业链便是动漫衍生品,比如机器猫玩偶、《千与千寻》的手提袋等。
相比日本动漫产业严格遵守产业发展规律、按部就班开发动漫产品,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道路与之大为不同,很多漫画没有刊物和图书,出现在电视或者大银幕上的时候,也是观众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而且很多动漫作品播出之后便会慢慢被观众淡忘,很多原因在于衍生品的开发不及时、不受重视。
还有迪士尼,笔者以前采访过《狮子王》的画师,他告诉笔者,迪士尼动画制作只是产业链的开端,像《狮子王》,在创作之前衍生品的开发思路就已经确定好了。
不仅在制作动画的同时衍生品开发也马不停蹄,而且在动画上映前至少6个月的时间,迪士尼的主题乐园也要准备就绪。另外,相比紧张开发IP,迪士尼更喜欢囤积和孕育IP,然后慢慢发酵以迎合市场。
相比日本和迪士尼,中国的动漫有着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敢于吃苦又富有活力的创作团队,做出每年1~2部“现象级”的动漫作品不是最终目标,而做出更多、更优质的动漫作品,逐渐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才是我们对于国漫更高的期待。
正如该片导演饺子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所谈:“《大圣归来》给了大家当头一棒,大家终于发现,只要真正全心投入做出一个好东西,中国观众是非常支持国产动画的。但(国漫)春天真的到来时,我希望能恒定地、更多地出好作品,那个时候大家都不提国漫崛起了,而当它是一个常态、正常的商品了,我觉得那个时候就是中国动漫真的崛起了。”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