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3万韩元的工资,担心大家躲不开。
这项职业服务的对象不是活人,而是已经僵硬的尸体。
有导演专门为这个群体拍了部电影,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
《入殓师》
《入殓师》把镜头对准了“遗体化妆师”。
电影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全球共斩获22个奖项,很多人心中的“一生必看”系列。
就在明天,《入殓师》的4K修复版终于有幸在国内大屏幕上映。
“一场跨越13年的赴约”,茄叔今天就来聊聊这部解压又治愈的催泪神器。
入殓师又叫葬仪师,他们为死者整修仪容和身体,尽可能还原逝者生前的状态。
在日本,入殓师上街人人唯恐避之,这部电影的男主误打误撞走进了这个职业。
小林大悟是乐队的大提琴手,刚贷款买了把110万琴,第二天老板却宣布乐队解散。
人到中年,无偿失业,巨额贷款。
黯然失落的小林准备带老婆回乡下生活,远离喧嚣。
下决心放弃音乐梦想后,小林阴差阳错进了一家殡葬公司,成了一名遗体工作者,负责死者入棺前的清洁、换衣及梳妆。
和死人打交道,初期需要克服强烈的心理阴影。第一次和社长去搬运死者时,屋内刺鼻的尸臭和蛆虫让他难以保持冷静。
他下班回家疯狂想要洗掉身上的“味道”,甚至看到妻子带回来的生肉,都难以抑制呕吐的冲动。
与死亡直接相关的职业会压迫人的神经,小林因死尸呕吐不止时看见回到家的妻子,迫不及待和她亲热拥抱,因为他需要一些鲜活蓬勃的欲望对抗死亡带来的沉闷压抑。
入殓师就是一份需要强大心理素质才能胜任的工作。
尽管如此,小林依然努力适应着装扮遗体的流程:
用不触碰身体的方式为逝者换上洁净的衣物,用针线缝合皮肤、填充棉花、整容化妆……直至面容受损的逝者变得自然安详。
小林虔诚又体面地送走每一个亡者,安抚死者家属崩溃的情绪,却不停被街邻嫌弃,被朋友劝阻。
“还是找份其他的工作吧。”
妻子看到他“扮演尸体”的宣传片,也惊慌失措跑回了娘家。
亚洲地区普遍缺乏死亡教育,教科书和长辈总是教导我们如何更有力量的生活、成长,却从来没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我们忌讳谈“死”,对入殓师、火化工抱有“不干净”的偏见。
那些死亡工作者日常生活受尽白眼,甚至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绿茶》里赵薇饰演的女孩母亲在殡仪馆上班,丈夫拒绝吃她煮的饭,她只要在家就必须戴手套。
对“死亡”近乎本能的绝对抵制源于我们对它深深的恐惧,死亡折磨的永远是未亡人。
《入殓师》直面一个又一个家庭“永久告别”、“永远失去”的残酷场景,放大细致妥帖的入殓过程,提醒留下的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言生”。
入殓师用他们娴熟优雅的技巧,让面目苍白的僵硬躯体重新焕发出生的光彩,就像帮逝者通向新生的摆渡人,替他们给最爱的人准备最后一件礼物。
茄叔看这部片子之前,以为它会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充满抑郁伤情,“此生永不和解”的悲哀基调,然而事实上这两部风格接近片子情感氛围完全不同。
两部电影都是用平淡、琐碎、看似无意义的生活片段编织而成,《曼彻斯特》里小李的一举一动丧气逼人:
扫积雪、修水管、在酒吧和人厮打,每个举动都透出李对生活的敷衍和绝望;
同样惨遭命运碾压的小林,虽然在人生至暗时刻做着离死亡最近的工作,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注重生活仪式感的态度,时时刻刻都充满烟火气。
尤其导演对三时三餐的描写:工作完客户给的巧克力形状的柿饼、圣诞节和同事大快朵颐的烤鸡……再加上全片悠静怡人的构图,一部话题沉重的片子突然变得很下饭。
茄叔觉得,电影里最美的镜头,不是广末凉子在樱花飘落庭院里的回眸,而是社长在绿植盎然的玻璃花房里请小林吃的烤鱼白。
鱼白,最顶级鲜美的海鲜食材。当小林应邀踏进社长绿意葱葱的房间,伴着窗外鹅毛大雪品尝甘甜细腻的美味时,准备了一肚子要辞职的话突然就说不出口了。
品尝美食是生活中对自己的善待;入殓有丰厚的报酬,能安抚死者家眷,是在痛苦中善待他人。
美食象征生之欢愉,导演罗列了包括鱼白餐在内如此多的进食场景,无非是传达同一个理念:离去的时候就认真告别,还活着就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或许平淡日子里的脉脉温情是日系片永恒的基因吧。
今年8月份,有部9.2分的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也讲述了一项整理亡者身后事的职业。
和日本电影用平淡情节传递深刻温暖主题的特点不同,韩剧倾向强戏剧性的情节,对人性至恶、社会阴暗面的尖锐揭露毫不避忌。
比如剧中因工伤感染惨死家中,又被公司隐瞒死因的中专青年;
被极端追求者跟踪、杀害的幼儿园女老师;
一个个非正常死亡案件,一次次对亡者故事整理,都是对当下严峻社会问题的质问。
《入殓师》里就完全看不到韩剧里无常命运下声嘶力竭的呼喊,更像是一位面不改色的智者,只有风雨欲来时的平静和坦然,最后感悟着“死亡并非终结,而象征着另一段旅程“慢慢老去。
“以死言生,美物衰微”。
这周末,找个家附近的影院,认真享受被治愈的两个小时吧。
【茄叔友情提示:大荧幕版本有删减(小林和妻子亲热的那个镜头),介意的家人谨慎买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