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宿舍开门的瞬间,李伍迪的鼻子有点酸。
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没有褶皱的床单,一尘不染的书桌……这里是李吴迪和舍友生活了近4年的地方。
回忆与舍友们在一起的4年大学时光:实验室里挑灯夜战攻关,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宿舍里一起打闹说笑……这些累并快乐的日子如电影一般,一幕幕在李吴迪脑海里掠过。
“当兵才知道头顶上的帽徽有多红,当兵才知道肩头上的肩章有多重……”
作为国防科技大学2016级“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学员,李吴迪和舍友认为,毕业只是人生的一个逗号——宿舍4人全体保研,3人硕博连读,这份霸气的“硬核”毕业答卷,不仅是对他们4年“钱学森创新拓展班”求学路的最好诠释,也为他们未来的科研路预设下了一个新起点。
相同的选择,开启“开挂”的人生
时针,指向晚上10点半。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李吴迪“啪”地一下合上电脑:“马上要毕业了,难得今晚人凑得这样齐,就像大一大二时一样,咱们再来一次‘卧榻夜谈’吧。”
“好!”李吴迪的提议得到大家响应。大家麻溜地洗漱完毕,关灯上床。借着一抹淡淡的月光,一次久违的208宿舍“卧榻夜谈”开始了。
“新训时,大家为了考进‘钱学森创新拓展班’拼命努力,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李吴迪率先打开话匣子。
李吴迪的家乡在四川什邡,汶川地震时是重灾区之一。“我当时上小学四年级,关于地震的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些帮助我们重建家园、把乡亲们从废墟中救出来的迷彩身影,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从那时起,李吴迪的心底深深扎下了一颗种子——考军校。
收到国防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李吴迪注意到一个“亮眼”的存在——“钱学森创新拓展班”。
一流专家当教员、知名教授开讲座、全程“一对一”导师制辅导、小班式精英化培养、单独设学员队……介绍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敲进了李吴迪的心里——进“钱学森创新拓展班”成了刚刚穿上军装的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看到‘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介绍时,我也觉得内心被什么东西击中了。”王宇盛接过话茬说。
新训训练强度大、日程安排紧凑,很多学员大呼“吃不消”,更没时间复习文化课,王宇盛却有自己的“独家秘籍”。每天中午回到宿舍,他都会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匆匆浏览一遍笔记,记住知识要点。下午站军姿时,他开始“神游”——在脑海里把知识点拆分细化,再回忆高中课堂上老师强调的重点,利用“统筹”的办法真正做到了新训与备考“两不误”。
“有的人表面上在站军姿,其实脑袋里装着一个‘移动课堂’。”张宇辰打趣地说。
对张宇辰来说,他考进“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秘籍”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这个巴掌大的本子是他高中时汇总的各学科重点内容。新训开始后,张宇辰把它放在了上衣口袋中,每次训练间隙都会拿出来翻几页。
直到现在,张宇辰都忘不了接到“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入选通知时的“乌龙事件”。那天,刚拉完单杠的他又习惯性地掏出了小本子。
“张宇辰,出列!”本以为是犯了什么错误要挨批评,他却听到一句:“恭喜你被‘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录取了。”
“收到入选通知时,我正在做俯卧撑,当时也以为是动作不标准才被喊出列。”刘威颇有同感地笑着说。
一次“卧榻夜谈”,将大家的思绪带回了4年前。
从那时起,4个初入军校的“毛头小子”,从1000余名技术类本科新学员中脱颖而出,进入只有30名学员的“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开启了他们的“开挂”人生。
奋斗的青春,绘就别样的精彩
4人成绩均列本专业第一、全体保研、3人硕博连读、所获奖项加起来40多项……即使在高手如云的“钱学森创新拓展班”,208宿舍的4个人仍凭借这张硬核成绩单“杀”出了一条血路。
熟悉208宿舍的人都知道,虽然他们平时话不多,但在学习上从来不打“马虎眼”,那种拼劲、狠劲,也让他们收获了自己专属的“学霸”标签。
“当得了连长、写得了新闻稿、比得了国家竞赛、发得了学术论文的刘威是‘全能型学霸’;什么东西一学就会的王宇盛是‘开挂式学霸’;从倒数第一跃升到全班第二、专业第一的张宇辰是妥妥的‘逆袭型学霸’一枚。”李吴迪风趣地介绍道。
“李吴迪性格温和,是咱208的‘吉祥物’,我们都称他为‘团宠型学霸’。”刘威忙接过话茬。
莫看现在他们互相打趣时一副阳光灿烂的模样,其实光环加身的他们,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
“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实行双语教学,不仅教员用英语讲课,很多教材也是英文。考进“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后,刘威突然发现,自己不算差的英语,竟然成了“瘸腿科”。
“老师每周布置一篇英语作文,我每次都要写八九个小时,还要反复修改。”为了补齐“短板”,刘威每周两天利用晚自习时间,去图书馆“英语角”的外教老师那里“取经”。
没想,首次“试水”便“翻了车”。
“当我推开门,看到七八个学生围着外教老师正在热烈地讨论时,想说的话突然就憋在嗓子眼儿,怎么都开不了口。”这次失利给了刘威“当头一棒”。
“这一棒打痛了我、更打醒了我。”此后,刘威每周定时到“英语角”报到,即使作业再多、训练再忙也从未缺席过。从一开始磕磕巴巴的一两句对话,到后来跟外教对答如流,甚至还登上了学校英语写作竞赛的领奖台,这一切的转变得益于他勤奋自律和“绝不放过自己”。
别看张宇辰现在的平均分是208宿舍4个人中最高的,他当初其实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进的“钱学森创新拓展班”。
“得知成绩后,我没有失落,反而激起了战胜欲。”从此,张宇辰每天5点第一个起床预习当天课程,午饭后回宿舍消化上午所学的新知识,晚上到自习室加班。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提升自己,最终以平均分90.1的高分,推荐免试光学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谁还没见过张宇辰凌晨5点躲在被窝看书的画面啊。”舍友们笑着说。
对李吴迪来说,208宿舍是他的另一个家,在这里他熬过了“低谷”期。由于高中没有重视体能训练,所以刚考入“钱学森创新拓展班”时,学习和体能的双高要求让他有些吃不消。为此,舍友们专门为他制订了一张训练计划表。从此,李吴迪开启了体能“补差”模式。
“白天正餐、晚上加餐、周末大餐”成了李吴迪的训练常态。每天天还没亮,操场上便会出现李吴迪跑步的身影;中午别人午休时,他就在操场吊单杠;晚上熄灯前的100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雷打不动……
“我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要加快脚步奋力追赶。”渐渐地,李吴迪在舍友的帮助下摸清了门道,很快便适应了“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学习训练节奏。
优秀的同伴,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学霸”的江湖中,他们每个人都是自成一派的“高手”,聚在一起更是强强联合,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钱学森创新拓展班”非常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会安排很多实验课,而且实验设备都要自己动手做。
一次,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员布置了模仿赫兹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并给每个人发了实验所需材料——一根长15cm、直径1mm的钨棒。没承想,在制作产生隙缝电火花装置时,王宇盛“栽了跟头”。
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学员需自行将15cm的钨棒剪成1cm左右,而钨棒本身硬而脆,非常容易开裂成两半。
“啪”“啪”“啪”……王宇盛剪出来的钨棒全都从中间裂开了,根本不能用来做实验。眼看实验材料越来越少,王宇盛急得直挠头。
“剪钨棒不能用蛮力,应先在两侧各锯一个小凹槽,然后再用钳子剪。”这时,张宇辰拿着刚刚剪好的钨棒走过来,耐心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
在张宇辰的帮助下,王宇盛纠正了自己的“用力过猛”,终于成功剪出了高标准的钨棒,顺利完成了实验装置。
“实验成功的那个晚上,我激动得睡不着,直接在实验室通宵制作了一些其他实验装置。”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宇盛依然难掩兴奋。
“我的毕业论文需要实验数据支撑,但是在家做实验,缺少仪器设备,怎么办?”今年延迟开学的某一天,李吴迪在宿舍群里发问。
“用仿真实验代替实际器件可行吗?”“可以试试用软件建模来计算性能。”舍友们纷纷在群里支招。
论文的主体数据,李吴迪在放寒假前已经完成。他本想返校后再做收尾工作,没想到疫情突如其来。为了“不掉链子”,李吴迪决定在家里建“云端实验室”。
张宇辰帮他找来仿真计算的教学视频,王宇盛帮他找到了数学建模的相关模型,刘威在一番搜索比较后,帮他找到了合适的软件。在大家齐心合力建成的“云端实验室”里,李吴迪一点点调整参数、优化结构,毕业论文得以顺利推进。
虽然即将毕业,但208宿舍的4个人还像往常一样泡图书馆、跑实验室、一起讨论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一切平常又自然。唯一不同的是,最近他们经常讨论毕业后如何再相聚的问题。
“我们约定,研究生入学前,一起去张宇辰的老家看看,给我们的毕业季增添一点仪式感。”王宇盛憧憬地说。
从彼此陌生到亲如兄弟,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在208宿舍他们不仅收获了友情,也收获了更好的自己。面对即将开启的科研新生活,4个“学霸”的共同心愿是“永葆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本周树洞话题
#让你感到很累的一个瞬间是什么?
你是如何度过的?#
倾听后浪心声
新栏目【听浪·树洞】上线啦!
欢迎团子们扫描下图二维码
想说的话都可以留言哦~
爱你所爱,想你所想,说你想说
【年轻人FM】上线营业啦
解放你的眼睛和双手
忙碌了一天
放松身心
听~团团为你讲故事
青年湖南QQ粉丝群
QQ9群:1130316555
更多福利等着大家哦~
本文由青年湖南综合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国防科大
组稿编辑|贰水
初审|糯米团 复审|豌豆 终审|初心
超多福利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