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唱歌说话,但现在菠萝球罗似乎能帮助大家。
我们曾报道过「菠萝 BOLO」是一款泛音乐视频社交产品,包括PGC的音乐综艺和UGC的用户玩法版块,后来菠萝BOLO还上线了一些付费内容,比如《花儿乐队鼓手王文博的架子鼓》,并分发至全网。当时我们也曾提到,菠萝BOLO正研发一套音乐制作AI系统,让不懂乐理的小白用户也可以创造歌曲,只需要录入自己的词即可,现在这套系统已经正式上线。
菠萝BOLO会为用户自动分配歌曲,用户只需要按照字数说出写好的歌词,即可自动生成有旋律的歌曲(30秒左右)。目前产品已经进行了大改版,只有这样一个玩法入口,如果这套系统可以顺利运转起来,菠萝BOLO的商业模式也将在广告、内容付费之外,增添全新的版权平台路径。
为什么要做一个“说话成歌”的产品?
菠萝BOLO CEO郝舫认为,在整个大文娱领域,音乐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在人人都能创造短视频、写网文的时代,在网络剧和网综打败电视台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音乐仍然是最传统的制作方式,是一个被精英垄断的行业,大多数人只能做沉默的听众,最多唱个卡拉OK。
而一个大众无法参与和亲近的行业,是很难有大突破的。所以菠萝BOLO从“碎乐”转型至今都一直在消灭音乐创作的门槛,从“拼音”这类有门槛的工具到现在 “说话成歌”这类几乎零门槛的工具,菠萝BOLO希望大众都能真正地“玩音乐”。
国内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征是模仿国外产品,但郝舫告诉我,菠萝BOLO研发的这种说话即可变成歌曲的产品,目前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先例,所以整个团队在初期也碰到很多的技术难题,系统的研发前后有两年多的时间,最近一年才有了重大的突破。
该产品最大的壁垒在于,AI系统的建立和进化取决于前端“喂给它”的模板是怎样的,而这些模板需要对音乐有深入了解研究的专业音乐人来完成。这些人需要去制定规则,系统吸收之后再去创作新的模板,否则系统会陷入“乱写”的循环,并且系统创作后也需要人为的再筛选。
同时模板的创作还要避免与市面上现有歌曲的重复性,否则也会有版权问题。菠萝BOLO国际化的音乐资源是团队的优势,全球参与该项目的人数高达数百人,目前团队已经积累了七八万首歌的模板。但我会担心的是,用户会碰到同样的模板,生成同样旋律的歌曲,郝舫也坦言,用户量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是会有这种可能性,毕竟数据积累还在起步阶段,需要时间。
如何成为一个改变音乐产业的平台?
菠萝BOLO的逻辑是,用户自己创作歌词,利用AI系统生成相应的歌曲,在平台上比较受欢迎的那3%-5%的头部歌曲,菠萝BOLO会进行歌曲的精修和扩充,再分发到其他平台,或者支持用户直接把30秒版本分发到抖音类的短视频平台。
可以看到的是,抖音的许多BGM带火了整首歌,但这首歌一定是需要先被完整的制作出来,成本较高。但菠萝BOLO是反向的逻辑,也就是先验证了它是受欢迎的,再去扩充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现在菠萝BOLO已经上线了打赏功能,但与一般打赏不同的是,在菠萝BOLO打赏的用户可以持续获得后续版权收入的分成,相当于一种早期投资,且开放有限席位。
也就是说,一旦歌曲获得版权收入,菠萝BOLO、创作者、打赏者将共同分成。打赏可以激励创作者持续产出,而打赏者其实也是在投资自己的音乐品味。郝舫告诉我,产品刚上线几天,他已经看到一些不错的作品,并且已经让团队去接触他们了,团队持续看好音乐版权方面的升值空间。
音乐游戏化的社交产品一大痛点是,用户比较容易玩腻,产品进化的空间较小。对此,菠萝BOLO认为,用户可以根据不同歌曲的模板去填充歌词,以同一主题产生不同风格作品,以及不断优化节奏等等,后续也可以有延伸的玩法,探索的空间较大。
去年年底菠萝BOLO日活近百万,新版上线后,一周内已达130万以上。
对于菠萝BOLO来说,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对于音乐行业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菠萝BOLO的这套玩法能不能改变这个需要强专业素养和资源的行业,还需要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