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古琴同台,蜡染旗袍秀,搪瓷工艺曝光,传统粘土,放在银幕上。如果经常刷抖音(抖音),就会发现这个非高中赞视频的出场率很高。
一部手机,一段视频,含蓄的匠心传承人,不靠颜值靠手艺,成功“抖”起了非遗文化。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通过抖音,他们正尝试用新鲜时尚的方式打开这份文化瑰宝。
“古琴仙女”用琴声带你穿越历史
“古琴是有声音的历史。”无需过多文字修饰,也不用肆意宣泄,视频中的琴声便能道出古朴清远之意。
研习古琴十年的90后女生,@白无瑕(抖音号:Baiwuxia)如今更懂得琴音里所传递出的历史痕迹。作为中国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民族乐器,古琴很古,有着超过3000年的历史。
演奏古琴曲的同时,@白无瑕 在视频中不断加入中国鼓、箫等传统乐器,甚至融入古代堕马髻、唐制裙衫等传统服装配饰,将中国古琴文化以更生动、更全面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从古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到现代流行音乐青花瓷、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甚至欧美剧《权利的游戏》中的背景乐,@白无瑕 尝试着古琴的创新演绎,以独特的音色挑动着人们的心弦,有网友留言,“如果没有你的视频,我将缺席多少音乐盛宴。”
以蜡为墨,“小裁缝”染就多彩世界
@设计师成昊(抖音号:381820538)是一位“小裁缝”,喜欢在视频里分享一些剪裁得体的服装。不过,他的模特大多已为白发人。
他的视频里,时尚的爷爷奶奶们穿着各异,但这些服装有一个共同点——上面印有精美的饰物。这是苗族蜡染,有细心的网友辨认出来。这项在2005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已很久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蜡染以铜刀作笔,以蜂蜡为墨,将神秘的原始图案,浸染于大自然最本真的草木之色中,被赋予着深邃、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然而,@设计师成昊 喜爱这些抽象、生动、粗犷的蜡染图案,却不愿受到传统形象的约束。
蜡染可以是年轻的,时尚的,世界的。在自己设计的作品中,成昊应用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服装古雅兼具超脱。
“我只想做个小裁缝,行走在中国文化道路上的小裁缝。”成昊在抖音号里置顶了这句话,在这段文字的下方,关注人数从几百、几千增至四十万。这也代表着,这项传统的技艺,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珐琅大师,重现稀世之花
在不足手指大的底胚上,用镊子调整一个个小金圈的摆放位置……@珐琅大师(奇人匠心)(抖音号:dashi908)在小视频里的每一步惊艳操作,都是需要超高耐心的精细活儿,也怪不得网友称呼“这是高手,这是高手”。
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位网友的说法并没有错。@珐琅大师(奇人匠心) 的视频里的确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珐琅大师,对不同类型、不同工艺的珐琅创造过程进行了细节化展示。
在许多人看来,珐琅的颜色足够绚烂,也足够浓郁。但很少有人了解,珐琅的制作繁复而困难,每一步均要纯手工制作,且报废率极高,即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只能依赖于手工制作。
在每天的制作过程中,这群从来只在视频里露手不露脸的神秘大师们,也会回应网友的心愿,换着不同的情境进行创作。
互动的次数多了,大师们还会在视频中写下自己的心情,“以前总是一个人默默做这些,现在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觉不孤单了。”
这种支撑着大师们前行的力量,坚强有力,正如制作成功的珐琅有着玉的温润、宝石的光辉、和骨瓷的细致,同时又历久弥新、不会氧化褪色,是为器皿宝物中一朵永不凋零的稀世之花。
“泥人刘”后人,陶泥窑火中传承
玩泥巴是童年记忆,总被打上过去式的标签。中年人一本正经地捏泥娃娃,让@铜官窑—刘坤庭(抖音号:dashi1963)在抖音上吸引了众多的粉丝。
刘坤庭并不是一位简单的搓泥人,来自铜官窑的他,是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传承人,“泥人刘”传到刘坤庭已经是第三代。
手随泥走,泥随手变,视频里,刘坤庭从揉泥、拉坯再到修坯、装饰,对照每一道工序,专心致志地拿捏着。一块块粗糙单调的瓷泥,随着托盘的转动,逐渐变身为一件件独一无二、造型各异的陶坯。
每当陶罐快成形时,刘坤庭并不着急动手,看准之后,一双手迅速在陶坯上跳动,保证陶坯通体厚度均匀。整个过程人得非常耐心,即使十分漫长。而这种沉稳的心性,则来自于刘坤庭幼年跟着祖父学搓“鸡蛋”时的磨练。
所谓“鸡蛋”其实是人物雕塑的头部,最基础,也最难。从捏人物雕塑的五官,到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和高矮胖瘦各种形态,刘坤庭学了一生,做了一生。
看了他的视频,有网友在评论里调侃,“如果当年女蜗捏泥能有你这么好,我就不至于长成今天这样了。”
文化传承,除了传承人,还需要欣赏者。目前,抖音平台上的非遗项目涵盖了1214项。在抖音,每个人的观看、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非遗的另一种传承和发扬。毕竟传承才是最好的尊重与敬畏,活化才是最好的包容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