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只要是拿着手机的人,随时都可以突然唱山歌,经常看到打工的异族小伙子,蹲在路边,用微信和姑娘传递感情。
过去山歌只能在山谷里回荡,科技发展让唱山歌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今已经是赛博山歌的时代。
如果你走到火把广场,会见到几组席地而坐的彝族男女,人手一部手机,对着手机唱山歌。
初次到这的外地游客往往会被这种场景震慑,此起彼伏的曲调会让人以为误入了养鸡场,只有在对歌的间隙你才有机会从他们口中得到答案:现在流行微信群内对歌。
以前是这座山头和那座山头对山歌,现在是你坐在公交车里我坐在家里用微信对山歌。
据说一个彝族小伙,如果没有加上四五个山歌微信群,很可能连对象都找不着。
哪怕在公共厕所里隔壁都可能有人给你的这趟旅程配上BGM,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属于人民的艺术。
家里的大人微信里要是没几个山歌群,证明是不会唱彝歌的,有的人可以对着手机你一句我一句唱到天亮。
七十几岁的老太太,用微信的两大目的,第一是问孙子什么时候结婚,第二就是唱山歌。
“外婆七十多岁人了,大字不识一个,学会玩手机之后天天对着手机唱山歌,进各种山歌群,她说我姨妈和姨爹就是在山歌微信群里认识的。”
图片来源:非遗故事
山歌群里自然是以歌会友,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能用山歌表达的。
这可能是少有与文化水平无关的创作领域了,群里都是真感情,创作才能靠即兴,不识字的老大哥也能轻松整出一套双押来。
一位成都的Rapper朋友,曾在山歌群里找到了自己新歌的灵感。面对那种史诗级的押韵时,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小学生。
“之前有亲戚发现了一个打着宗教旗号行骗的群,自从把我妈和她的姐妹们拉进去,两天就把那个群唱解散了。”
“群里的人还不时将本地的山水风光,农家趣事,甚至家中的小宝宝,家中所吃的饭菜,自家养鸡鸭猪狗等等图片传上来,与大家共享。”
“出门在外,有时心里难免会难受,唱一唱,不愉快的事就忘了。”
山歌是为数不多能让你感受到原始文化生命力的民间小调之一
并不是谁都可以在山歌群里游刃有余,这里不仅需要歌唱技巧,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勇气,以及有大量的民间采风沉淀。
在漂流瓶还没下架的年代,他们以此将山歌传递给远方的陌生人,不太自信的歌者会在深夜偷偷用漂流瓶锻炼歌喉。
很难说清他们对山歌的热爱程度,据说有人为了在群里赢得尊重,曾在一周之内硬啃了收录三万首山歌的教材,绝对比你考研的时候刻苦。
买一本山歌秘籍,相当于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方文山
山歌原教旨主义者从来不会厌烦60秒的超长语音,在他们心里,这将是快乐的开始。
要是你几天没来唱上几首,热情的群友们就会提醒你,先别管生活是不是苦闷,有困难大家帮,现在该唱山歌了。
毕竟只要唱一上午,可能一天的饭钱都赚回来了。
为了让自己的歌声产生双倍传播的效果,王家财特地多买了一部手机,每次唱山歌时,一手拿一部手机同时摁下微信语音,将自己的歌声丢进两个微信群里。
群多了不想唱了,或者忙不过来的时候,就用一个手机把另一个手机微信群里唱过的或者别人唱的录下来,发到群里,一样抢红包。
赛博发财,敢唱就来
经常有人认为传统会不断被快消时代所忽略,但在这里你可以发现,早就有人向时代展开反击。
只有六十秒的微信语音,被他们这样你来我往,越过灰色的城市,万水千山。
信息交互的碎片化反而让山歌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载体。
正如他们在微信群里唱的“今晚群里唱山歌,要谢网络和卫星,五湖四海来相遇,没有卫星不得行。”
提起凉山,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没有水泥路,鸡鸭牛屎遍地,一到晚上就断电。但今天,大凉山这片土地,正在颠覆你对它的想象。
在十一前,一场直播音乐会搅动了全国的山歌微信群,对这些山歌爱好者来说不亚于看了一场伍德斯托克的Live。
9月29日晚上,美的携手大凉山的音乐人和山歌好手们开了一场云上音乐会,通过各大直播平台,把大凉山的声音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至少有176万人在这跟着彝族音乐pogo。
这场音乐会还登上了北京王府井百货的大屏幕
就像在微信群里对唱山歌的彝族小伙和姑娘,你很难说是互联网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赋予互联网新的人文意义。
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在大凉山产生了化学反应,科技让根植于土地的音乐与文化焕发新的生命。
看到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小毕摩乐队出场,就像黑色的彝族武士操起西方的乐器,闪耀着摇滚明星的光芒。
传统需要的并不是被放在博物馆里,而是需要更多被发现的机会。
中国仍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是老人,还是非遗文化,都不应该被时代洪流所遗忘,他们终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