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战争,一条关键情报所起到的作用能够胜过千军万马。
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是情报战争,可以说,改变战争走向的不是军备,甚至不是策略,而是情报。毕竟很多策略都是在情报的基础上制定的。
于是,反法西斯联军的胜利,除了要感谢做出英明决策的领导人,奋勇拼杀的士兵,还得感谢前线以及幕后的情报人员。其中一个人,是有着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Alan Mathison Turing,艾伦·麦席森·图灵。
电脑科技的鼻祖怎么和战争扯上关系呢?
电影《模仿游戏》给出了答案。
在深入这部2015年奥斯卡热门影片之前,不妨先透过故事背景,了解真实世界中的艾伦·图灵,以及那段鲜为人知的二战历史。
《模仿游戏》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一开始就去到了1951年。不过主故事线是从1939年开始。
1939年9月1日,人类回想起了被战争所支配的恐惧。德国军队在那一天对波兰发起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时候的艾伦·图灵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被誉为英国数学领域的奇才,他应召到“布莱奇利庄园”参加一个秘密项目,专门研究破译德国的密码通讯系统“Enigma”。
“布莱奇利庄园”里的秘密组织,就是英国政府通讯总部前身,相当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局,与英国军情五处、六处合称为英国情报机构的“三叉戟”。
有资料显示,1939年二战爆发时,布莱奇利庄园里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200人;到1943年,其规模超过了6000人。
”Enigma“,恩尼格玛密码机,则是电影中的终极BOSS,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
纳粹德国的军事通讯文件,大都用这种恩尼格玛进行加密和解密,尤其是高级机密,就算反法西斯联军截取了情报,面对一串天文数字也无可奈何。超过一亿亿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没打错字,是“10,000,000,000,000,000”,不是一亿,想靠“暴力破解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破解的可能性犹如花十辈子来买中一次彩票。
更让情报人员绝望的是,德国人每一天都会用不同的密码设置模式,也就是说,情报人员只有18小时的时间破译,因为第二天又得换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来过。
总之,”Enigma“犹如德国的一条加强版马奇诺防线,摆在了反法西斯联军的面前,所有人都认为它牢不可破。
电影中,图灵很快就意识到,光靠“人力”,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
于是他开始设想一种“模仿游戏”,用机器去模仿人工运算。其他人在努力做数学题,他却自己一个人搞起了机械工程。
这好比数学课上做物理作业,领导很生气,图灵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阻碍设置”是《模仿游戏》成功的重点因素,不过本文先学习下历史知识,下一篇在谈电影剧本的优秀之处。
真实的历史中,图灵遇到的麻烦肯定也不比电影的少,只是现实和改编故事似乎有点不一样。
首先是机器,影片中由图灵一手策划打造的“克里斯托弗”机器,俗称“图灵机”,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百度百科的资料都指出,实际上早在1938年底就有了,而且发明者也不是图灵,而是波兰的数学专家。机器的名字也不叫“克里斯托弗”或“图灵机”,而是La Bomba,“炸弹”。
图灵是很天才,但“用机器对付机器”的想法绝不只有他一个人才能想出来。正如中校所说,图灵并不是唯一擅长做“游戏”的人。
图灵故事的开始之前,还有着一段非常重要的前史。现实中,如果没有这段前史,单凭图灵一个人,根本是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打败恩尼格玛。
电影中,这段前史通过中校的一句台词带过。
“是波兰情报局从柏林弄回来的。”
恩尼格玛是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于1918年成功发明,1926年德国方面就开始投入使用。对于德国这些不知所云的电文,英国等大国的情报部份纷纷宣告放弃破译,他们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毫无用处。
但德国的邻国波兰就不敢松懈了,他们没有放弃破译的工作。正当专家们一筹莫展之时,德国的一位知情人士把恩尼格玛机器的情报给了法国间谍,法国专家终于可以复制出一台军用的恩尼格玛来研究。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就算恩尼格玛弄到手,知道它的运行原理,法国人还是没能破解密码,于是他们只好把情报給了波兰人。
波兰人似乎要更聪明一些,他们通过复制出来的原型机找到了恩尼格玛的弱点,并制造了“炸弹”机器用来破译。终于,波兰人真的成功破了一些恩尼格玛密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所察觉的德国人升级了恩尼格玛,波兰人又懵逼了。1939年4月27日,德国撕毁同波兰签订的和平条约,波兰方面赶紧把研究成果交给同盟国,结果,一位作家把一台波兰制造的恩尼格玛回了英国。
大概就是电影中出现的那一台机器。
所以感谢图灵的同时,也必须记得三位波兰数学家的代表人物,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以及那些不知名的工作人员,他们为破译恩尼格玛做出了重大贡献。
只可惜,波兰人的研究还没来得及完全成功,德国人就在1939年9月发起侵略战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波兰给灭了。
既然得到了波兰人的研究成果,英国布莱奇利庄园这边的方向应该很明确才是。所以《模仿游戏》中只有图灵一个在研究机器的情节不一定真实,特别是他说要花10万英镑造机器的点子,知道内情的领导肯定不会反对,因为波兰人就是通过机器破解的密码,别说10万,100万他都不会拒绝。
事实上,图灵只是整个恩尼格玛漫长破译历程的最后一步,如果直接搜索关于恩尼格玛的资料,图灵的名字并不是排在最前面,也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在休·怀特摩尔创作的戏剧“破译密码”把图灵视为二战中帮助英国破解恩尼格玛机的密码的最大功臣之后,图灵在这方面的贡献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如果不是一部《模仿游戏》,可能更多的人还不知道这位天才曾经在英国的情报机构上过班,用另一种方式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灵确实在整个破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根据波兰人的研究成功,用自己的理论,升级了“炸弹”破译机器。电影里也不否认他是从老的“波兰编码机”中受到启发。
依照图灵理论制造的新炸弹机投入使用后,英国破解恩尼格玛如鱼得水。两年内,英国就造了大约50台“图灵炸弹机”。
恩尼格玛,至此被彻底打败。
与电影的描述相同,布莱奇利庄园里所有相关破译人员没有立刻得到表彰,反法西斯联军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发现已经成功破译,不得不“装不知道”,做出了很多牺牲。
几十年后,普罗大众才知道,布莱奇利庄园对恩尼格玛的成功破译,至少使得战争提前两年结束,并至少挽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
《模仿游戏》与历史的情况基本相符,只是为了要突出主角,个别情节做出了修改,并且大大渲染了图灵的功劳。看完电影后,真的好像是图灵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二战的局势。只是理性地思考一下,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
而对于图灵性格孤傲,与同事相处很不愉快,这是确实存在的。对他性取向问题的描写,不仅迎合事实,还提升了影片的情感深度。
1952年,图灵家中遭遇盗窃,警察因此发现他是同性恋者。那时候,同性恋在英国是违法行为,图灵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的罪名。也就是《模仿游戏》开头的情节,只不过电影里的时间写的是1951年。
二战的功劳还不能公开,图灵只好默默接受了“化学阉割”的处罚。他的人生也从此一蹶不振。
17世纪,一个苹果启发了“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20世纪,一个苹果却杀死了“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
1954年6月7日,图灵服食了一个带有氰化物的苹果,在家中床上去世,享年41岁。
人们发现暴力带来深深的满足感,但除去这些满足感,暴力行为会变得非常空洞。——《模仿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