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日益成为普遍现象。但是部分实德艺人暴跌,势必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化解追星、“饭圈”等负面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应该追星吗?追星会对青少年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展开了专项调查。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追星以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陈锐表示,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追星其实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喜欢不同的明星表达自我,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对喜欢明星的定义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
一些家长认为,追星能舒缓孩子压力,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但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追星会花费孩子大量时间,影响其学习生活,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更害怕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陈赛金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努力、为梦想坚持的一面。但盲目地追星,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陈锐也对此表示了担忧:“一些明星艺人是被打造出来的,真实情况可能与其展露出来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当真实情况揭露时,可能会对追星者产生巨大的认知失调和心理落差,容易使其丧失对人的信任。”
对此,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不盲目追星是关键。在调查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自身需提高认知能力,不盲从、不跟风;学校应加强对孩子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关注,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家长需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好好与孩子沟通;社会主流媒体、公众人物需要发挥影响力,合理引导,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文化环境。
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黄建刚介绍,学校在青少年追星方面的教育应着重于“导”。“一方面,我们以‘向演艺明星追什么’‘我们应该追怎样的星’等为主题开展‘追星’系列大讨论,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另一方面,我们还举行了以‘寻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推荐身边的‘榜样星’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平凡星’。”
陈锐建议,应扎实开展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爱国志士为偶像,这就需要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陈赛金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应对追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需要正视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增加对子女的陪伴和引领,减轻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和迷恋。学校要以平视的眼光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正视青少年的利益诉求,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此外,全社会需要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制和引导,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