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豪宅|作者
喵喵|企划
今天,有一种想谈谈“恐惧”的心理。
一大早,微博有一条新闻:
世卫组织表示,刚果爆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而2018年爆发的上一轮疫情,还未结束。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空气传播)、致死率高(50%-90%),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感染埃博拉的患者,刚开始会恶心呕吐,最后器官衰竭、体内出血而亡。
美剧《血疫》,让很多人直观地知道了埃博拉病毒的可怕:
不但容易传染、容易死,而且没有药。
我们都想好好活着,而埃博拉对生命的威胁,似乎就在眼前,世卫组织确认疫情的消息一公布,网友也迅速焦虑了起来。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网友的心理压力。
2020年才过半,太难了。
我们勉强从新冠疫情中,适应了口罩、扫码、测温,恢复了一些生活的秩序。
还没喘过气,更致命的病毒就来了。
全球疫情,人人自我封闭;澳洲大火,生灵涂炭。
生命太脆弱了,是不是稍不小心,就再也不见了?
生存焦虑是我们的求生本能,担心、伤心,都很正常。但是注意了,别让焦虑骑在你头上作威作福。
看微博也有PTSD?
还真有。
在疫情期间,壹心理发布过一篇文章,谈的就是看微博激发的类似于PTSD的症状。
PTSD,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原本是指,亲身经历了生死或伤害后,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看微博并不是亲身经历生死,然而网友戏称的“微博创伤后应激障碍”,确实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在埃博拉的微博评论中,大部分人都在表达自己的焦虑、无助,少部分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祈愿。
极少数网友,理性分析了起来:
但是从点赞来看,冷静的人不多,表达恐惧的网友占绝大多数。
现在,人人都能上网,打开就是信息。人祸尚能追责,天灾似乎只能认命。
很短的时间内,网友就会接收这些信息,互相传递着恐慌和焦虑。
幸运的是,这种恐慌、焦虑、担忧,恰恰说明,我们是人。
情绪是我们人类的第一反应。
人类怎么老想那么多呢?
不得不说,如果朋友看这些新闻感到焦虑、恐慌,要对他好一点。
因为他的共情更强,容易被别人的遭遇所打动。换句话说,他更照顾你的感受,不容易缺心眼儿乱说话。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共情,为什么有的人会想那么多呢?如果不想被这些“多余”的感受困扰,该怎么办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了。
仔细回想,是不是微信、微博,出现得越多的新闻,你会觉得越重要?朋友们都转发的文章,你会认为更好?
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可得性偏差。
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换句话来说,越容易看到的信息,我们会认为,这件事越有可能发生。
比如,有的人老看到出轨、小三的新闻,就会认为,婚姻必定不忠,结婚肯定不幸福。
事实是,恩恩爱爱过着平淡日子的人,都在现实里忙着开心,没空在网上跟你唠嗑,很难被你看见。
坏消息越看越多,算法又根据你的“爱好”越推越糟,慢慢地,你被困在一个信息茧房里,看不到全面的世界,不知道真实是什么样子,情绪也越来越悲观。
这样的可得性偏差,就会带来过多的恐慌和焦虑。
在疫情期间,壹心理有收到用户的求助。
说是看各种疫情新闻停不下来,越看越焦虑,饭吃不下,晚上也睡不着,甚至洗澡都懒得洗。
当情绪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时,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要主动出击,改变那些破坏我们内在平衡的事情了。
比如,主动切断信息来源,停止刷微博。
学会与现实相处,学会与情绪相处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偏偏我们又不是十项全能,改变不了世界。
世界让我们这么不顺心,怎么办?
接纳现实,接纳情绪,接纳自己。
我们已经知道,可得性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事实的判断,也会左右我们的情绪。那先从这里入手。
a. 关注新闻要有度
不只是新冠疫情,还有澳洲大火,现在再加上埃博拉。
2020年才刚过半,我们一直在接收层层叠加的坏消息。
这些坏消息基本上来源于网上的新闻和自己的朋友圈。
然而我们明白,坏消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减少接受坏消息,减少引起情绪压力的机会。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少刷手机,少讨论。比如早晨和中午各看一次,每次十分钟。朋友讨论的时候不过度加入,多看少说,注意回避。
有人会反驳了:这不是回避现实吗!
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还有个度。
适当获取信息不等于完全不了解情况。每天看新闻已经足够了,要做的是防沉迷。
b. 转移注意力
该追星的追星,该刷剧的刷剧,该听五月天听五月天。
放下手机之后,填充自己的空闲时间。
仔细回想,没有手机以前,你是怎么打发时间的?看书?画画?还是出门跟朋友下馆子?
找回生活的多样性,主动将生活重心从小小的手机上,转移出来。
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生活有更多的可能,世界真的很大。
c. 接纳事实
默念十遍这句话:人类不是万能。
不单是人类,包括我们个人,都会碰到很多无法掌控、超过预期、难以驾驭的事情。
然而,这是正常的。我们本就不是主宰。
很多人会觉得,我不把握局势,我怎么确保自己是安全的呢?
事实是,从出生至今,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把握过自己的人生。现在,我们不也照样活着?
失控感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安全感,然而想通过控制去获得安全,是注定失败的。
安全感来自于对自己的信任和对他人的信任。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会放下对全权控制的执念。
写在最后
恐惧是负面情绪。对于负面情绪,有两种声音:
一是无视它。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忽略它,只要不管,它自己就会好。
二是打压它。负面情绪有毒,是原罪,要否定要控制,不允许不开心。
第一种不完全对,第二种绝对错。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人性的根基。
忽视,会失去情绪管理的主动权,一直是个宝宝;压抑,会导致情绪的累积,最终爆雷。
我们只需要观察,当自己不开心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举动。再根据自己的言行,去调节自我。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就决定了,沟通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如果没办法自我调节,那么可以跟朋友、家人聊一聊,或者跟心理咨询师、医生聊一聊,都会减少负能量的堆积。
心情不好,别憋着,关心你的人真的很多。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