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国内大健康领域人心惶惶,相当不太平。
一篇“吐槽”鸿茅药酒疗效的文章,导致了广州医生被跨省追捕。本身的文章没火,却让鸿茅药酒自己给点了一把火,在大小媒体、大小v们的讨伐中,一下曝光出了鸿茅药酒“大事迹”: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累计违法次数达2630次,违法记录延续近10年,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而且鸿茅药酒真的是药,而不是保健食品!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跟本人一样孤陋寡闻。本人就一直以为鸿茅药酒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国劲酒,现在看来两者根本不属于一个竞争对手的范畴。
蜀黍本人对“跨省查水表”的事儿并不感兴趣,因蜀黍工作的关系,开始对中医药行业做起了功课,包括去年中国平安16亿大手笔购入日本津村药业股份,到世界卫生组织将在今年给予针灸、汉方药等中日两国传统医疗方式的认定。正好借着“一直在道歉,从未停止违法”的鸿茅药酒厂,特别是“鸿茅药酒,一天两口”的广告语,来谈谈对国内中医药行业的拙见。
是药三分毒,我有知情权
我们在鸿茅药酒事件中,大家除了对鸿茅药酒的神奇功效外,大部分人不知道他是药,不要说配方里用了含有毒性的药材,更不知道吃了以后是否具有副作用。这样的情况在国内的中医药产品中并不少见。之前就有许多消费者曝出某些国产中药产品在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上只有“尚不明确”四个大字。这也为鸿茅药酒事件的发生埋下了导火线。
反观日本汉方制药市场,在规范化、标准化上值得学习。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通过立法、规范流程、严格管理等手段完善中医药的生产与推广,大约用了15年时间完成了汉方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而作为执行者,日本汉方制药企业为确保汉方药的品质和功效稳定,从原料生药开始,到最终产品,都实行严格的品质管理,每批产品质量都实行标准化。
在对消费者方面,日本汉方药的每一款产品都会标明量化的信息。“鸿茅药酒,一天两口”,这是药,是药三分毒大家都知道,那么,两口究竟是多少?这是国内中药制药体系的漏洞。在日本,所有的汉方制药企业在产品上市前,必须经过大量的测试,明确每一款药品使用之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这并不是过分夸大,也是现在流行去日本代购汉方药的原因,对于消费者来讲,吃药,至少吃的放心。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实施,无疑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方向,并且有消息透露监管力度将大幅提升。之后,便是中国平安投资津村药业的举动,平安给出的解释相当具有远见:看重津村多年积累的质量把控流程、经验与技术,包括制药标准化流程、药效均一性、药材追溯机制以及对每一种中药基元绝对精准的判定。
规范化、标准化,引入日本成熟汉方制药体系是件好事,最让大家担心的,一定是是否能下狠心执行到底。如果体系建立,执行松散,那就是徒劳了。
从做利润最高的药,走向只做最好的药
对于中药制药企业而言,除了规范化、标准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整体产品质量。现在国内,大家对中医褒贬不一。国内有许多所谓的“中医黑”,他们坚持中医无用论,有一部分是受害者,有一部分是跟风者。老百姓没有专业知识,得病以后大家的心理诉求是快速治愈,相比于西医的快速见效,中医显然就被比下去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内中药产品的品质问题。既然配方没问题,药效不佳,那显然就是原材料和制药技术的问题了。
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是来自日本津村的口号,同样也是津村执行的准则。有幸接触过多位日本津村在国内的原材料供应商,从他们口中得到的对津村的一致评价是“变态”——是对这种“变态”的尊重。津村在国内的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津村设计的方法完成原材料的种植、采摘、筛选。为了确保品质,甚至某些药材必须在日出之后的半小时内完成采摘。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都是一天成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对于津村来说,这就是他们研究得出的结果。
如果国内的中药制药企业能做到“只用最好的材料,只做最好的药”,那就是老百姓的福音了。
怪蜀黍视界观:民以食为天,让我仰望蓝天
《皇帝内经》中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可见,预防才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终极目标。现代各类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社会现状,除了日常作息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病从口入”——饮食结构与食品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药中有许多的药材,其实就是食品,在行业内又称为“药食同源”。所以,蜀黍大胆设想一下,利用好中医原理,把日本汉方药企的经验与技术,以及安全标准用在“药食同源”的材料上,来完成高品质、对人体有益的食品,比如生姜这类在国内随处可见、又在许多中医理论中被提及的素材,完全可以实现。
未来究竟如何,值得期待啊。
蜀黍只想说,生命重如泰山,切忌轻如“鸿茅”。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无针对性,资料来源于网络、书籍、个人采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