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星光丸子
“大象的意思是大象的心,两者的灵魂和躯壳结合在一起成为生命。
”鲁迅的作品中屡次出现“辫子”这一意象,在阿Q正传中有一个假洋鬼子,鲁迅重点描绘了他辫子的故事。《风波》和《头发的故事》则围绕着“辫子”推动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关于“辫子”的故事。
《风波》和《头发的故事》均是鲁迅《呐喊》中的篇目,且均作于1920年,两篇小说写作时间仅有一月之隔。不仅如此,这两篇小说均以辛亥革命作为时代背景,与《药》和《阿Q正传》一样,这两篇作品是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
《风波》讲述了因为一场大张旗鼓的辛亥革命,七斤(男主人公的名字)被剪去了一条鞭子,临河的土场上,这个落后的小山村里,七斤一家因此引来轩然大波。后又归于平静,通过张勋复辟事件对农村的影响,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头发的故事》以“双十节”为线索,通过N先生的独白,围绕男人留辫子还是剪辫子、女子剪发等问题组织故事。
小说的一切矛盾均围绕着“辫子”展开,“辫子”象征着清王朝的统治,若留辫子便意味着忠于清王朝,剪辫子便意味着拥抱革命、反对清王朝。“辫子”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呐喊》
01
“辫子”象征着保守派与革命派的身份
清朝时,人们都“剃发留辫”,到了辛亥革命初期,人们又开始“剪辫放发”。“辫子”与政治、传统、风俗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与当时人们的性命、家族的荣辱有关。鲁迅将这个特定的时代称之为“辫子时代”。
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见我们自古对头发的珍视程度非同一般。男女在结为夫妻时会结发,寓意长长久久。古代有一种严酷的刑罚叫做“髡刑”,便是减掉犯人的头发,受过这种刑罚的人一辈子也抬不起头。对他们而言,这种刑罚残酷程度甚至更甚于割鼻子的劓刑和砍断手脚的膑刑。
临河的土场是一个闭塞的山村,这里外表宁静,实则波涛汹涌。文豪们觉得这里“无思无虑,真实田家乐”,但是这并不客观,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我是活够了,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九斤老太的口头禅,理由竟然是六斤比他的曾祖父九斤少了三斤,比他父亲七斤也少了一斤。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
鲁迅
七斤从咸亨酒店打听到皇帝坐了龙椅了,而且“要辫子”,可是七斤的辫子已经被剪掉了。赵七爷与七斤有过节,便借此来作威作福。
“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革命之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而现在没有辫子便意味着难以活命,甚至殃及家族。人们的命运竟建立在这一条辫子上。
留有辫子,便象征着保守派,拥护皇权;剪掉辫子,便象征着革命派,拥抱变化。如何对待“辫子”的态度,折射了我们民族的心路历程,“辫子”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希望与痛苦,代表着革新与转变。
02
“辫子”象征着启蒙者与封建者的对抗
鲁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鲁镇世界”,这里村民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情,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他们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却总是自己弄得波涛汹涌。
“风波”因他们而起,“风波”因他们而息。一切矛盾的触发点都是所谓的“自己人”。他们既是受害者,亦是施暴者。这里有业余强暴的“统治者”,也有沉默顺从的“被统治者”。
《风波》中的赵七爷便是乡村残暴的“统治者”,他利用乡民的无知、利用乡村消息的闭塞,在乡村横行霸道,借由各种小事公报私仇,对自己怨恨之人打击报复。
而其余普通群众便是“被统治者”。赵七爷之所以能在村庄横行霸道便是因为群众甘心受奴,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做奴隶,只求“坐稳了奴隶”。所以对于政权的更迭他们漠不关心,毕竟对他们而言,被谁统治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被统治。
这群人脑袋空空如也,不会独立思考,最后形成了“顺从”的集体无意识。更有甚者,他们彼此互相指责、互相为难。
九斤老太指责“一代不如一代”;七斤嫂指责七斤不该冒险进程,以至于被减掉了辫子;七斤指责六斤不小心磕坏了碗;六斤辱骂九斤“老不死的”。如此形成一个指责的怪圈,形成一个负面的闭环。
越是活在底层的人越学不会抱团取暖,只会相互指责与陷害。每一个受害者都是施暴者,如此形成底层的恶性循环。这绵延的劣根性和无止境的奴性便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延续下去。
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过‘人’的资格,最多不过是奴隶。有的是‘暂时坐稳了奴隶’,有的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仔细想想,如果失去思辨能力,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是“暂时坐稳了奴隶”,而有些人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在被奴隶中强颜欢笑,我们还误以为自己是主人。“被奴隶而不自知”不正是人类的常态吗?
鲁迅的“辫子”里蕴含着对封建的反抗与呐喊,对未来世界的期许与盼望,同时也隐含着启蒙者的无奈与困顿。
《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明知“没有辫子好”,但是他却依旧劝学生不要剪掉辫子。他渴望遇到知音,却又深知自己在孤军奋战。这正是代表着启蒙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启蒙者既要与封建者对抗,还要与自己对抗。
咸亨酒店
03
“辫子”象征着时间与空间的错位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文化中,时空是交错存在的。从战国开始,便出现了四时模式,也就代表着时空结合的状态。
我们经常说的“上午”“中午”“下午”,这些时间词里都包含着“上、中、下”这类空间词。我们用空间来计算时间,古时候用沙漏来测量时间不正是将空间转换为时间吗?
战国时期,人们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转化为“早晨、中午、黄昏、夜晚”,或者转化为“春夏秋冬”。
古人用“沙漏”计时
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却又没有历史的国家,这个国家至今仍像远古时代一样存在着。”
在鲁迅的作品中,“辫子”便象征着时空错位。在《风波》的结尾处,一切又回到了从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样一场“风波”没有留下任何时代的烙印,人们很快便将“风波”淡忘,过着“风波”来临前的生活。
《风波》结尾处写到无知的七斤和七斤嫂回到从前的模样,愚昧的九斤老太延年益寿,代表希望和未来的六斤却不得不被裹脚。
故事结束了,这场“风波”就如同小鸟在空中飞过,不留下任何痕迹。《风波》中的空间岿然不动,而时间被吞噬了。
对于愚民而言,时间毫无意义。他们的时间是停滞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拨不动他们的心弦。而死亡意味着时间的结束,只有死亡才能唤起人们的一点时间意识。
黑格尔
结语
鲁迅作品中的“辫子”意象如同一个时代的符号,包含着时代精神、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多重内容,折射着我们民族特定时代的特定内涵。
是否留“辫子”象征着保守派与革命派的对抗,象征着启蒙者与封建者的矛盾,同时也暗示着我们文化中时空的错位。
“辫子”这一意象中包含了鲁迅“立人”的思想,包含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包含了鲁迅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担忧。鲁迅如同一个战士,在黑暗中孤独又执著地战斗着,在困顿中“呐喊”,在矛盾中坚定。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