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集有送花的故事。
薛姨妈带来了12朵宫花给女孩们。
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负责送宫花,结果,大观园的姑娘们都为宫花争风吃醋,好不热闹!小说里的“宫花”,就是南京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因为吉祥的寓意,成了人们婚嫁喜事、春节、端午、中秋的必需品。
赵树宪作为传承者,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工匠生涯中,不断地见证着绒花的兴衰沉浮,被称为“最后的绒花匠”。
在四十年间,他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了数千个绒花头饰等作品,默默传递着传统手工艺的精美,也传递着非遗保护的精神力量。
南京绒花的见证者
1954年,赵树宪在江苏南京出生。年幼年时得的一场大病,让左腿被迫截肢。
19岁时,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学做绒花,从此,赵树宪与绒花结缘。
20世纪70年代,正是绒花最繁荣的时代,经常远销海外,还常常断货。
进入工厂之后,赵树宪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成了绒花车间流水线的工人。师从老艺人周家凤,主动学会了绒花制作的整套工序。
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喜欢绒花,在第一天看到绒花孔雀开屏时,就喜上眉梢。
更喜欢跟人比赛,在速度和质量之间跟人较量,通过这种方式,努力让自己成长。
那时候,师傅常常手把手地教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面对自己设计中的短板,赵树宪用两年的时间,把工厂所有的产品复制了一遍,为日后绒花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后,水到渠成地去设计室工作,挑起了车间管理的担子。在设计中,他沉浸在绒花工艺的世界里,内心充盈着钻研工艺技巧的快乐。
到了90年代,鲜花不再是人们的奢侈品,南京市绒花厂倒闭,淹没在时代浪潮中,原有的手工艺人自谋出路。赵树宪不得不转行,出任出版社城市交通旅游团的图文编辑。
2006年,南京绒花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技艺重新回归人们的城市记忆中。赵树宪作为唯一以绒花为业的艺人,被指定为项目的传承人。
2008年,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多方努力下,赵树宪终于得以回到老本行,在民俗博物馆设立了在这座古宅里开启了“绒花工作室”。
工作室里,听着绒花打尖时,剪刀修剪绒条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成了这里最美的音符。
盛名之下无虚士。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赵树宪的非遗之路,究竟该怎么走下去呢?
在创造中挽救绒花
2010年,在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多年来,赵树宪一直坚持两个原则:必须使用传统材料,必须运用传统工艺。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他创作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如《论语》给了他“三不猴”的灵感。
他希望,在此基础上,用创新让绒花重新活起来。于是,工艺创新,踏出了挽救绒花工艺的一大步。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人的灵性是绒花的灵魂。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一直被放在神坛,束之高阁,所以缺少了生机和活力。南京绒花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要融入到生活中。
传统的绒花,都是吉祥图案,颜色也是大红大绿的搭配,根据当代审美,现在雅致清新了。
时尚的胸花,灵动乖萌的动物,栩栩如生的鸟兽虫鱼、油画般细腻质感的亭台楼阁、绒花装饰画等,都成了赵树宪的表现形式,都反映得惟妙惟肖,让人心生怜爱。
因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更喜欢耳环和戒指这样的小饰品,他从明清时候传统的鬓头花中汲取灵感,先进行小幅度的创新和尝试。
2016年,赵树宪把南京绒花做成了点翠头面,作品大受欢迎。从普通摆件到大件艺术品,再到京剧中的点翠头面,赵树宪每年都要求自己突破一点。
从造型到色彩,他尽量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慢慢地,绒花开始变得时尚起来。
虽然花朵造型很受欢迎,供不应求。但他还是要求弟子,要学会做飞禽走兽,拟世间之形态,只有每个环节都熟捻于心,才有可能有朝一日有大气和挥洒。
2017年7月18日,对绒花坊来说,是值得庆祝的日子。寄完甘肃的订单,绒花就填补了销售中的空白,客户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传承艰难,是最大的困境
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做好传承。
面对市场的冲击,传承民间手工艺的艺人,无不透着无奈和凄凉。
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后继乏人更是困扰赵树宪多年的难题,他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到工作坊的第一天,赵树宪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如果没有传承,它必定会消亡。
当时,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为“光杆司令”,无缘牵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错失良机,令人痛心。
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眼睛渐渐老花,已经看不清楚绒条,颈椎也已变形。再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万一手艺失传,怎么对得起流传1300年的绒花?
最初,身边不乏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他们在业余时间学艺,但一听说周期长,过程艰辛,都纷纷打退堂鼓,半途而废。
赵树宪工作室真正需要的,是有志于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人。
2013年,为寻找传承人,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求助媒体,招兵买马。
此时,90后女孩征珊珊,辞职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找到赵树宪,希望向他拜师学艺。他很欣慰,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姑娘,这门手艺太需要新鲜血液了!”
在他看来,绒花的基本功非常重要,这是考验制花人手艺的真功夫。他对学员异常严厉,滚绒,打尖,传花,粘花,简单的工序,都要尽善尽美,不能有半点差池。
就像涉世之初,前南京工艺制花厂的老师傅教他一样,赵树宪把绒花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
如今,绒花坊每天游客盈门。征珊珊已经学成出师,继续用绒花创造着生活的美好,年收入已高达百万元。
程颖和李璐也在成长的路上。80后程颖还开了介绍绒花的微博和微信,让老技艺的传播有了新渠道。
当绒花邂逅时尚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8年,电视剧《延禧攻略》爆红荧屏,赵树宪和绒花坊得到空前的关注,红极一时。
剧组定制的19款绒花发饰,是他和两个徒弟耗时一个多月的结晶。师徒三人用灵巧的双手,将蚕丝和铜条“变身”成五彩的花朵。
媒体的喧嚣和消费者的热情,并没有打破赵树宪内心的宁静。他深知,眼下的繁荣局面来之不易,只有做好绒花,才能不辜负爱花人。
他带领团队,沉下心来,精研绒花。不问成绩,只问耕耘。
各种购货订单纷至沓来,赵树宪的绒花作品,制成礼服,作为戏曲头饰,还有年轻人订购传统的绒花凤冠。
他常常教导徒弟:“做花如做人,不能因为赶工期就粗制滥造,坏了口碑。”
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
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令人钦佩,也赢得了顾客对南京绒花的文化认同。
在创新作品的同时,赵树宪认识到:必须要借助新媒体扩大知名度,让绒花更接地气,真正地走入大众生活,成为喜闻乐见的非遗。
2020年10月16日晚,非遗传承人赵树宪为代表的抖音创作者,来到第三届抖音美好奇妙夜现场,和蔡徐坤、吴亦凡等演员同台亮相,共同演绎了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点点滴滴。
晚会现场,赵树宪和弟子程颖一道,展示了美轮美奂的绒花工艺。
在传统与现代的链条中,抖音成了绒花新的载体,给年轻人带来了的欢喜。
当晚,人们的关注度空前活跃,超过5250万人次在官方直播间观看直播,微博话题关注度突破4亿。
极致入微,诠释匠心。随着赵树宪名气越来越大,更多的合作机会找到了他。
当姚星彤身着“绒花若雪”礼服一亮相,就惊艳了法国戛纳,灵感正是来自赵树宪的“凤凰”。他用一个月时间,将1000根绒条拼接而成。
之后,绒花礼服在国际一炮而红。
后来,与设计师张雷合作,为爱马仕设计的“羽毛牵起丝巾”的创意,1.6米的大羽毛用的就是绒花工艺。
赵树宪与美籍华裔艺术家 JUJUWANGLV合作,打造了一款“优雅牡丹”香水绒花限量礼盒。当礼盒打开,一大朵粉色“牡丹”瞬间绽放,绒花的惊艳扑面而来,美不胜收。
2016年8 月,经南京市委打造,“手艺传承、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
“每一行想要做到优秀都是不易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辈子都要踏实干好。”
赵树宪做到了,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始终如一铭记匠心。
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坚持下来,努力做到极致!这种朴素的工匠精神,在浮躁的社会里,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赵树宪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鲜活的路子,和其他产品交融,让绒花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
“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乘抱鼓,犯矢石,则忘其身”。
赵树宪创作的《东周列国志语录》作品,它时刻提醒自己,希望同古代名将作战一般,坚守绒花艺术,为守护濒临失传的手艺鞠躬尽瘁,这是他肩上的责任和重担。
在创新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期待赵树宪老师的团队,在不久的将来,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提供一套可复制的经验。
. END .
【文| 鹿鸣】
【编辑|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30年前北大毕业,却被迫当街杀猪卖肉,这位北大屠夫如今咋样了
那个曾经卧底黑砖窑救出30名智障奴工的记者,如今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