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小组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蛇类标本,并查明了以前不为人知的物种。
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约0.99亿年。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兼石探记创始人陈睿博士等学者共同研究。(图注:缅甸晓蛇的CT重建)
与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极为稀有的。大多数蛇类骨骼的质地都不是很坚硬,能形成化石并保存下来非常不易。而且,此前人们也从未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在2016年初我们陆续发现了这些蛇类琥珀,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来重建骨骼的三维结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说,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图注:缅甸蛇类复原图 )
邢立达介绍,“我们此次发表的标本很特别,首先,这是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它的骨骼特征很特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其次,这是首次发现的新生蛇,让我们可以了解古蛇的发育;第三,新发现表明古代蛇类曾在海洋边缘的森林中生活,也指示了该地区有着更广泛的生态多样性;最后,新发现对晚中生代蛇类的演化与全球分布性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图注:缅甸晓蛇复原图 )
到了晚白垩世早期,蛇类已经分布全球,南欧、非洲、北美、中东和南美都曾发现了蛇类化石。邢立达说:“琥珀蛇保存了长4.75厘米的连续颅后骨骼,包括约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肤。这97枚椎骨中的前87节加上肋骨构成了躯干,剩余10节构成尾部。”标本的单一椎骨非常小,躯干椎体长约0.5毫米,尾椎长约0.35毫米。参照同时代蛇类,若标本完整,琥珀蛇的长度大约为9.5厘米。
(图注:琥珀中的蛇皮 )
学者发现的另一件蛇类标本是琥珀中的蛇皮,这件标本代表了一只大型蛇类的蜕皮,鳞片呈菱形或圆菱形,鳞片间的表皮上有深线。一些区域能看到颜色的变化,但很可能不是原来的色彩,此外还能观察到圆形或环状的花纹。这张蛇皮的主人体长可能可达60至70厘米,是当时缅甸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图注:贾晓女士和缅甸晓蛇琥珀)
总的来说,缅甸晓蛇等蛇类琥珀的发现,是人类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类,也是首次在化石记录中发现新生蛇,其个体发生学特征在蛇类化石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些琥珀为自然界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之一提供了绝佳的演化线索。
(图注左起:邢立达,迈克尔·考德威尔,兰德尔·尼达姆和白明)
“标本的脊椎骨还有着特化的椎弧凹与椎弧凸,这是蛇类的重要特征,这两个结构互相镶嵌着形成球状窝,使得蛇的每一节脊椎骨都能牢牢的相扣,并且又能转动灵活。”根据其骨学特征,学者将这件标本命名为缅甸晓蛇。种名“myanmarensis”表明化石发现于缅甸。暗示了这条蛇的原始,此外,也与小字同音,暗示着极小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