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梦寐以求的地方。那里就像家一样,鸡犬相,惬意,和平,宁静,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生活的烦恼,没有世俗的纠纷,不用问世事,一切都那么和谐。
于是国内便有了以桃花源为名的旅游景点,其中以重庆酉阳的最为有名,正如其宣传语: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那么在这里我想修改一下,世界上有三个桃花源,因为青藏高原的门源也有一个。
青海的桃花源位于门源县东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它隐藏于群山之间,村子里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华热藏族内胞,这里虽然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很多方面却非常相似,比如村子与外界相通需要经过一个隧道,正如陶翁笔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青海桃花源原名东旭村,距门源县政府浩门镇80公里,海拔超过2300米,村子里总共有33户133人,因周边山势如骆驼伏卧,故此地称“骆驼曲流”,为门源古八景之一,也是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点。
村子里人不多,全都是隐居于此的华热藏族同胞,以前村口并没有隧道,进入村子需要翻山越岭,所以他们与外界接触极少,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后来为了改善里面的生活条件,方便村民进入,特地在山口修了一个进村的隧道,因此也更有桃花源的意境了。
华热藏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据历史记载,他们是吐蕃管辖的华茹军旅后裔,华热原是华茹的转音,意指英雄的军旅,后演变为部落名称。在松赞干布时代及唐代由青海阿尼玛沁雪山脚下东征而来,留居在门源等地。
对于华热藏族,史料中是这样描述的:“西面的峰如明月,秀丽壮观;南面的峰如群龙飞舞,蜒蜒起伏;北面的峰如天宫白玉,璀璨夺目;东面的峰如水晶玻璃与蓝天赛碧;中间的峰如帝释天镇立在世间。”华热藏族长期身处群山幽闭的林区,历经宋、元、明、清,与当地羌、吐谷浑、鲜卑、蒙古、汉人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从唐代英勇善战的军旅,他们化剑为犁而隐居于此,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华热藏族在这块秀美如庄子寓言、隽永如唐人绝句、幽静如陶翁笔下桃花源的梦境里,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勤奋耕耘,传唱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歌谣。
村子里四面环山,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环境极好,当地人靠山吃山,吃的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还有就是山上的各种菌类、野菜、山珍、野生动物、果子,同时也种植一些青稞和蔬菜,由于地广人稀,所以也不存在粮食紧张的问题。
村子里不但有金戈铁马的记忆,更多的是葱茏茂盛的诗情,葆有了誉为“三绝”的“华热藏族服饰”、“华热民歌”、“华热婚礼十三说”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热歌舞被人们称之为“凝固的格萨尔史诗”、“珍贵的原生态文化遗产”。相传珠固大峡谷中,有格萨尔王爱妃珠牡居住的地方。珠牡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王妃,她在三道峡被格萨尔王圈禁的岁月里,闻天籁鸟鸣,观云飘鹰翔,创作了美丽的华热歌舞,将歌曲教给了这里的人们。
华热藏族虽然也属于藏族,但却有不少属于自己的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热藏族保留了诸多母系社会的遗风,比如:婚前的自由交往恋爱议婚仪式由舅舅作主,迎亲时会对新郎进行泼水惩罚,婚宴上居于最尊贵位置的不是父亲而是舅舅,还有新婚夜男女不同房、婚礼后新娘不住夫家等规矩。华热藏族的婚礼独具风采,歌声、美酒、哈达,富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子里与外界修通了公路,也加强了与外面的联系,当地村民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环境还是原来的环境,但村民却可以享受更多的现代生活,家家都买了电视,通了网络,用上了手机,孩子们也可以走出大山,去学校学习科学文化,有的还学会了自行车。
现在的高原桃花源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里面设置有牧家乐,可以吃饭可以住宿,用餐主要以牛羊肉系列、糌粑、奶茶、尕面片和就地取材的野蘑菇、柳花菜、羊肚菌等山野菜为主,极具民族特色,是美食者的福地。门源油菜花开的时候是旺季,错开旺季,这里景美人少,依然是世外桃源一样的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