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服饰
据汉族史书记载,党项人(Tangghut,也称唐古特、唐兀)是属于羌族,原先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
捻羊毛线的羌族老人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这个时候他们生活的地区由慕容鲜卑建立了吐谷浑国,党项人就开始和慕容鲜卑混居杂处,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特征。
鲜卑的柔然部北支衍生出了蒙古人
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房当氏、拓拔氏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这个拓跋党项就应该是以鲜卑头人为统领的鲜卑西羌混合的部落。
隋唐朝时,因为要躲避青藏高原上日益强大的吐蕃,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
藏族女生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国。次年,党项族领导人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藏族族男人
开皇十六年(596年)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 ,迫使众多的党项人逃离故土。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族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土族是慕容鲜卑建立的吐谷浑的后裔
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取笼络控制之意)进行集中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
唐广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突厥铁勒仆骨部)自恃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对唐朝所给的待遇不满,起兵反叛,并煽动党项、吐谷浑等族叛唐作乱。
朔方(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节度使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其煽动,建议唐王朝将居住在静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以东一带居住;另将居住在宁朔州(今陕西榆林县境)的吐谷浑迁移到夏州以西。
唐朝宗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召党项族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亲自接见,并厚加赏赐,让他们返回各自部落,安抚部众。从此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银、夏,号平夏部。
羁縻州地图
唐德宗即位以后,担心党项族进一步强大,会危害到唐王朝的安全,于是下令禁止商人以牛、马、军器等物资和党项族进行贸易。贞元十五年(799年),永安城镇将阿史那思昧向党项族索取驼、马等物,并经常对银、夏一带的党项族进行骚掠,党项不堪忍受,举部渡黄河躲避。
党项服饰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唐复设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以保护党项,党项得以迁回。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命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自此以后,党项部落再度繁盛,远近的商人都带着货物到该地与党项族人民交换羊、马等牲畜。
唐文宗太和、开成(827—840年)年间,该地藩镇的一些统治者放任当地豪强、商人肆意掠夺党项族居民的羊、马财产,引起党项居民的极度不满,纷纷举行起义。其中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盐州(今宁夏盐池县北)一带的规模最大,断绝了交通,给唐朝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唐武宗为了平息党项部民的反抗,多次下令安抚,并以侍御史崔君会、李鄂和郑贺分别为灵、延(今陕西延安市)、麟(今陕西神木县北)等地的安抚使。党项族的起义逐渐平息。
唐宪宗
唐末黄巢起义时,唐王传檄全国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
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州、银州(今陕西榆林东南)、绥州(今绥德)、宥州(今靖边东)、静州(今米脂东)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唐僖宗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羁縻统治。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捧,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至此,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渐渐沉寂在毛乌素沙漠之中。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李德明时,依附宋朝,转而对回鹘、吐蕃部落展开大规模的攻掠,极大地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的领域。
统万城遗址
党项割据政权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唐赐)、赵姓(宋赐),自称嵬名氏。
大夏武烈皇帝李元昊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改宋建元明道为“显道”,以避父讳,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 次年,自建元开运,又改广运。
改元显道的这年(1032年)三月,李元昊向境内党项部族下达了“秃发令”。他率先自秃其发,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强令部族人民一律执行,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一时党项部民争相秃发。在服饰上,李元昊“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
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官员则按等级职别规定服饰。庶民百姓,只准穿青绿色的衣服,以别贵贱。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河北西夏后裔一直到明朝还在使用这种文字)
西夏文自强不息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
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和父母谥号、庙号、墓号。又封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谐西凉府祀神。
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
宋朝不愿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
宋朝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献其首级。
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态度之后,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李元昊派使臣向宋朝送去“嫚书”(轻侮之书信,宋人觉得是嫚书,并非李元昊在信皮上写上嫚书,那就太二了),在“书信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指出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宋朝,最后还表明夏国仍愿同宋朝和好之意。
在与宋朝的沟通行动失败后,李元昊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
宋仁宗
后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西夏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今内蒙古阿拉善戈壁与鄂尔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头一带,皆属西夏所辖。著名的西夏遗址有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寺、阿盟额济纳旗西夏黑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临河高油房古城等。
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