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晓珍
编辑|
龙龙打算买去广州的高铁票,在男朋友家过年。
这也是姚容第一次不回家过年,她有些兴奋,早早地准备好了行李。姚容直言,终于有一年不用为面对亲戚而感到焦虑了。姚容和亲戚的日常来往并不多,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家里的亲戚会聚在一起。闲聊中,姚容难免会被问及一些私人问题,包括工作情况、工作薪资、恋爱状况等,虽然姚容对此并不想回答,但为了不让亲戚尴尬,大多数情况下姚容会扮演一个“乖乖女”,逢问必答。
姚容是福建南平人,男朋友是广州人,对此,家里的亲戚一直持反对态度,而姚容每次见到亲戚都要进行一番沟通。虽然姚容此次选择在广州过年并不完全为了躲亲戚,但却因为在广州过年而不用面对亲戚,让其压力减小不少。
据界面职场发现,和姚容一样害怕面对亲戚的年轻人并不少,尤其是过年,许多年轻人宁愿宅在家,也不愿意“走亲戚”。今年由于疫情防控,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对此,有人认为,就地过年不用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拷问”,反而是一种轻松。
亲戚经常让“隐私边界”模糊
此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曾对4016位年轻人做过调查,调查显示,超过80%年轻人与父辈亲戚(如叔父、堂兄妹等)的联系频率为每年1到两次,21.6%的年轻人“基本不走动”。
亲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属于“最熟悉的陌生人”,对年轻人生活状况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年中的几次见面。由于交流不多,一旦见面,亲戚并不会顾及年轻人所谓的“雷区”,经常发起“死亡三连问”: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买房买车了吗?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无奈和尴尬。
王涵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老家在某县城下的一个小镇,王涵结婚后便离开了小镇,只会在过年或朋友结婚的时候才会回到小镇。在王涵看来,老家的亲戚基本没有所谓的“隐私界限”,虽然不经常见面,但一见面就会问到一些敏感问题。
“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觉得问这些问题很正常,但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涉及个人隐私。”王涵说。
王涵口中的“他们”指的是父母辈的亲戚。王涵认为父母辈的亲戚大多习惯了邻里乡亲之间的互相帮忙,随意聊天,而这些随意和直接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不适应。
王涵并不反对“走亲戚”,只是对亲戚的各种追问较为反感。王涵在抖音视频学了一些应对亲戚“拷问”的方法:“如果问工资,可以说养活自己,如果继续追问,可以扯些别的话题。”
此前,在文章《中国式亲戚为什么这么烦人》中曾对“隐私观念”进行了探讨。文章写道:在我们的代际关系中,隐私似乎是长辈们的“特权”,比如亲戚们会问“你今年多大了”,这种问题不是偶然,而是在刻意强调我比你大,“你还没生孩子?最好生个男孩”,也是提醒你,要传宗接代。
文章认为,归根到底,问出这些问题的长辈,思维还停留在农业时代,靠土地和血缘维持熟人关系网,个人的利益服务于宗族的利益。
而界面职场从一些受访者反馈中也发现,年轻人反感的并不是亲戚,而是亲戚那些不顾及“个人隐私”的行为。正如王涵所言,“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的亲戚,说反感算不上,亲戚也是普通人,没有所谓好和坏。”
“社恐”年轻人在亲戚面前感到焦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多是通过社交平台,由此出现了许多“云端青年”:网上活跃,线下社恐,能打字解决的事绝不发语音。
据社交平台探探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自称“社恐”,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而过年时见亲戚大多数是在聚会上,不仅人多,且基于礼貌,需要与不同的亲戚进行一番寒暄。一些“社恐”的年轻人会为此感到焦虑。
在微博上,一名网友曾这样写道:“最讨厌的就是过年时候走亲访友,那些人会围在你的身边问东问西,作为社恐的我来说,那才是最崩溃的瞬间。”
也有网友表示:“过年的时候去亲戚家最让我崩溃的是,一个个该叫啥我也不清楚,爸爸妈妈还会让我敬酒,明明都是尴尬。”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那些并不经常来往,甚至断了联系的亲戚只有在过年聚会时才能见到,由于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交圈的不同,彼此的共同话题也少了些,为了让场面不显得尴尬,年轻人会选择与亲戚“尬聊”,而“尬聊”的过程往往会涉及一些年轻人不想面对的话题,甚至不少年轻人认为,在“尬聊”中,明显发现亲戚存在攀比的心理。
吴小洁也是一名反感亲戚的90后。因为父母的原因,吴小洁和一些亲戚偶尔有来往。据吴小洁透露,自其读高中以来,父母和亲戚经常在学习方面进行交流,甚至出现攀比情况。而当吴小洁毕业之后,这样的攀比仍然存在。
吴小洁坦言,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单位上班,工资多少,是亲戚经常问到的话题。甚至,只要其生活和工作一有变动,亲戚基本都会知道。吴小洁也为此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在吴小洁看来,大多数亲戚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他们并不会像父母或者朋友一样了解自己的“不愿意”。
对此,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燕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也曾表示,“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如意、不愿向人提起的一面。亲友们的追问并不能对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有任何帮助,只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界面职场在了解过程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亲戚较为反感,但也有一些年轻人对于亲戚却保持正面态度。他们认为,平日无法经常见到亲戚,如果因为一些特殊节日与亲戚相聚,反而是促进彼此感情交流的机会。
王文的想法便是如此。王文也是一名90后,每逢过年,王文与家人都会参加亲戚聚餐。在王文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亲戚都会让人有“断交”的想法,且如果不是特殊原因,大多数亲戚并不会聚在一起,甚至见面都很难。王文认为应该珍惜与亲戚见面的机会。
据悉,王文自小在农村长大,习惯了周围都是邻居朋友,对于亲戚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王文看来,亲戚之间如果不经常来往,关系确实会断,但其不会因为亲戚的“奇葩行为”而断了关系。
与此同时,界面职场也注意到,和王文有着共同想法的年轻人并不少,他们不会完全否定所谓的“奇葩亲戚”,而是从实际出发,客观看待亲戚。正如一位名为“大媛556”的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亲戚是一个‘人群’,有让人讨厌的,也有让人感到温暖的,那些年轻人反感亲戚,并不是亲戚这个身份让人反感,而是一些行为让人讨厌,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与亲戚之间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事物不同罢了。”
(应受访者需要,受访对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