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一直希望有人能拍拍这群挂在热搜两个月的大红人。
不是娱乐圈大明星。
也不是选秀届偶像。
甚至没有姓名。
但每一次出现,都能创造一部大片。
比如,浪漫的爱情片。
朴实的家庭片。
还有惊心动魄,又振奋人心的——
“战争片”。
但当热度逐渐散去,英雄回归日常。
你,还会记得吗?
理应有人记得。
更应有人记录——
《我的白大褂》
实打实的官方出品:
深圳广电集团和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出品。
五大医院共同打造,全国首档医生观察纪实节目。
以深圳市人民医院为拍摄主场,通过非虚拟剧的全新形态。
令Sir眼前一亮的是它的拍摄对象。
不是身经百战的资深医生。
而是穿上白大褂没多久的,90后“规培医生”。
年轻意味着什么?
局促、生涩、彷徨。
更意味着,它要记录下这些稚嫩医生,和常人无异的困惑和成长。
这也是片子以“白大褂”命名的原因——
那不是铠甲,而是一份必须扛起的责任与使命。
怎么扛?
今晚,第一期上线。
Sir当即感受到它与大多数医疗纪录片的不同。
曾经,我们通过镜头感受过医生这份职业的“重”。
生的尊严之重。
有时候,保住了性命只能牺牲患者下半辈子的正常生活。
治还是不治?
家属无法接受,甚至患者自己无法接受时总会说——
“还不如让我去了!”
死的人命之重。
《人间世》,2018年,上海瑞金医院。
一位病童的患者家属追着儿科ICU的大夫朱明钮,问为什么不能转科室。
有病人等待急救的朱大夫没有放慢脚步,语气更急。
我现在没空跟你说这个事
里面有个病人要死了
最后朱大夫还是遭到投诉。
患者家属不但向医务处投诉,还打了市民热线。
紧急的手术没有难倒她。
却被一连串电话弄得精神崩溃。
沮丧、委屈。
不仅因为自己的劳累。
更因为科室里明明还有这么多等待救治的孩子,而她却不得不把一天的时间,都浪费在无理取闹的事情上。
这些日常,都牵扯出医生这份职业所面对的重大议题——
伦理、制度、人性、生命……
《人间世I&II》《生门》《急诊室故事》等高密度的纪录片,都曾在这一范畴里引起过我们的反思。
但《我的白大褂》另辟蹊径。
它放弃了宏大与厚重的视角,提纯了医生严肃的日常,轻轻地,如一个朋友般接近。
它向我们展示医学生如何摘去“学”,炼化为医生。
点开节目,你会发现,调调挺活泼。
俏皮的音效。
推拉的小特写。
特点鲜明又有趣的小注释图标:
说心脏部位或者心情时,就是心跳的简笔画。
患者在说自己用药时,用的是正在跳动的点滴瓶。
再配上随着节目悬念情节起伏的bgm。
有活力,有创意。
毕竟镜头里的,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规培的年轻医生。
知识点:规培。
说白了,是医学生实习的升级加强版。
每一个医学毕业生想成长为合格医生,都必须培训起码三年。
但实习生不意味着能偷懒。
反而,作为医生里的年轻力量……
该锻炼就得锻炼啊。
关键词:时间长、轮科多,强度大。
满怀专业知识,每轮转一个科室,就要面对一次难关。
每一轮,都像新手闯关打怪。
看他们,Sir感觉看到了那个刚出社会的自己。
林平娜,在超声科呆了3年,第一次轮转到急诊科。
跟带教的老师高占良医生见面时,她右手挠挠头,面露难色,言语间有担忧:
“我可能表现得不会很好……”
老师一提问,她立马全身绷紧。
问:
有没听过“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啥?
赶紧点头。
答:我听说过,可惜……没见过。
哈哈,熟悉吗?
一般的实习生,可能长久处于这样的生涩状态。
但规培医生不会。
他们没这个条件。
她遇到一例突发急病的病人。
送到医院时,有大小便失禁症状,过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史。搬上抢救病床,患者情绪激动,拒绝检查,很快就神志不清,甚至还咬人。
面对狂躁的病人,她下意识往后退了一下。
抢救继续。
激烈挣扎后,病人心跳变缓。
抢救了一个小时,心跳还是停止了。
瞳孔散大,眼睛圆睁。
越来越险峻危急的病情,让她来不及消化这些害怕。
她向前踏了一步。
在带教医师的指引和允许下,她给病人查看内脏超声、给病人按压急救……
此时的她像个干练的正式医生:
我来!
看。
这就是现实给她上的第一课:死亡。
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急诊科那么紧急。
比如胸外科。
节目到这里仿佛换了一种画风。
已经规培了一年的小郭表示,科室新人需要应对的,除了严厉的导师。
还有各种琐碎、重复的日常。
写病历。
对着电脑,坐在椅子上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写。
跑腿。
以下是胸外科的日常背景音乐:
小郭?到!
小郭!到!
郭郭郭?
到到到!
还有,查房。
跟即将做手术的病人聊天,一个因为肺大疱需要手术的老大爷。
家里独生女有两个外孙要顾,怕孩子忙不过来,老人术前住院、做彩超时都是一个人。
他去查房询问病情时,就呆得久了点。
跟老人唠家常,提醒他别嗑瓜子。
被大爷夸帅,他还假装谦虚。
虽然这段看起来家常,但Sir尤其动容。
这也是作为医生最重要的一课:相处。
与病人的相处,与同事的相处。
这是真正从了解“病例”,到了解“人”的转变。
专业熟练后,规培医生们需要面临更多挑战。
规培2年的周芷伊,刚结束口腔修复科的出科考核。
动作熟练,表达清晰,手法利索,给患者取牙模型,设计的牙齿修复方案也准确。
除了没有跟患者交代要做的手术之外,表现得特别好。
可以满意地祝福她通过?
停。
这只是她规培轮转路上的一关。
毕竟,口腔科医师要在3年内完成11个科室的轮转实习
这科通过,下一科要进入的,是道硬坎。
令人闻风丧胆的儿牙(儿童口腔科)。
带她去科室的路上,护士长问她,喜欢小孩吗?
姑娘回答得实诚,不太喜欢,我害怕。
儿牙怎么噩梦。
那是无数个被牙齿折磨的神兽聚集的地方啊。
这些神兽的必杀技是啥,哭啊。
那哭起来……
惊天动地,未完待续。
吓得姑娘只想捂耳朵,找地方躲。
一科一难。
说实话,节目途中,看到这些规培医生的青涩、犹豫,Sir总不免觉得担忧。
他们是医生啊,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这些青涩的展现会不会引发争议?
可第一期看完,Sir觉得这样的展现是必要的。
因为每位独当一面的医生,都是从这样的磕绊里淬炼出来的。
我也像你一样,以前
再看看他们的榜样,深圳人民医院的各科优秀医声们。
也就是规培医生的“师父们”。
急诊科,高占良医生。
声音温和,细心。
学生紧张,他轻声安慰。
病人着急,他耐心引导。
一90岁老奶奶,乱试药病倒了,家属在办公室里急得抱怨:服了她了,总这样,乱吃药,话都不听。
老人家也有点不太好意思。
高大夫给老人看诊后,先是以病情安慰担心老人身体的家人——
再翻看老人过往病例后,发现老人的心脏功能很不错,于是他边笑边羡慕道——
(心脏收缩值)我测了一下还66,她这个还70,所以说(心脏)功能比我还好
一下让诊室里的病人和家属都笑了。
有高老师带着,Sir相信,未来的林平娜在单独坐诊遇到这样情况时,会以同样的温和来对待。
再说小郭的带教医师,胸外科主任王医师。
看起来很凶。
进手术室时,护士给他戴无菌手套,手法、朝向不对,他就厉色矫正。
乍看,心疼小郭。
细想,为小郭感到庆幸。
因为无菌手套要正确佩戴才能真正无菌,手术室里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马虎。
现在的严苛,是对病人生命负责,是对小郭的职业生涯负责。
Sir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规培医生,一个头发乌黑的25岁女孩蔡婉娜。
一进到医院,她的长发不见了,简单地挽成了丸子揪在脑后,成了老师身边干活麻利的得力助手。
给病人打麻药时,耐心听对方抱怨喊疼,眉眼弯弯。
Sir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幕。
急诊室值班,没病人看诊,医师就用手边的鼠标线,教她刚刚缝合时应该怎么打结。
让她体会手感,和原理。
你说你
打这个结之后 这样弯过来 这样打
这里就可能有摩擦的痕迹
有可能就勒断了
像流水遇到缝隙,他找准一切时机教;像海绵遇上水池,她铆足劲学。
这份对职业的坚守,才是《我的白大褂》最珍贵的赤诚初心。
Sir每次写医疗纪录片,最后总会忍不住情绪。
想歌颂,想落泪。
但这次却尤为平静。
不是冷漠。
而是Sir在这些细致入微的镜头里,感受到了卸下滤镜后,常人与常人之间的平视与尊重。
我们理应知道:他们是天使。
但我们更应该谨记:天使,由常人蜕变。
所以。
Sir这次只想提醒大家:
仰慕之前,别忘记最基本的尊重。
即——
在成为这样的普通人之前,别让他们害怕。
在成为这样的普通人之后,别让他们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