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灯
元宵节的灯火是最灿烂的中国民俗文化的象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民俗食品3354汤圆,以及盛大的各式龙舞狮活动,又名元宵节上院节,作为三元信仰的一部分,上院天官是主要信仰,天官服饰更是重要的象征。
灯火、元宵汤圆、舞龙舞狮、天官赐福四大符号,鲜明,聚焦,是最有存在感与认同感的中国节庆。这个传说汉代形成的节庆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元宵节是春节的组成部分,还是另外一个节日?这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把元宵节作为年俗的一部分,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是看一下《水浒传》,你就会看到,那里关于春节的叙事很少,但是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竟浓墨重彩,很多重要的情节都是在元宵节展开的,尤其是元宵灯会都是情节展开的关节点。《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人,而明代元宵节要放十天假,从初八到十七,真是规模盛大,那是远比春节更激动人心的节日。
上海著名作家施蛰存先生的成名作《上元灯》,通过叙述一对青年男女青涩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上海郊区松江古镇元宵节灯饰制作的习俗。那时,家庭的元宵花灯制作十分普遍。作品中的“我”到“她”家去看“她”制作的花灯,“她”有十多盏灯都是自己制作的,“她”说,那灯上的画,是“她”仿照北宋院体画绘画出来的,十分雅致。作品中的“我”参与了命名,将一盏很精美的灯命名为“玉楼春”。那时的“我”与“她”,都不是富裕人家,“我”的袍子还有点破旧,但是不能改变作为江南地区文化习俗的雅致特征。
上海的元宵节俗具有悠久的传统。当年,上海的元宵灯很有特色,据《墨余录》记载:“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可见,伞灯是上海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可惜,伞灯的制作已经不是主流,伞灯制作与灯会悬挂,都是有待复兴的事情。
上海灯彩制作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值得很好发掘。上海豫园灯会也是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兴旺。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以后,可谓上海的新春脸面,容光焕发。由于观者众多,也是买票进场,生意十分火爆,是上海重要民俗经济的代表项目。但是上海人口众多,这样一个灯会,加上少数的区县灯会,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观灯赏月等的需求。因此,上海各区应该开辟更多的空间举办元宵灯会,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民俗经济的空间。
元宵节与除夕和大年初一习俗不同的根本点在于把民众从以家庭亲戚为中心,转到了以社区社会交流为中心,灯会就是一盏指路灯,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通过狂欢,开始一年的生产生活。同时,元宵节也是青年男女交往的日子,人约黄昏后,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一个幸福的日子,添灯意味添丁,诉说人丁兴旺的主题,建构良好的生育文化。物质生产、人的生产与文化的生产同时展开,元宵节于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功能。
灯会是城市的招牌,愿上海的元宵灯会为上海卓越城市建设增添光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