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9月30日,Gree Electronics的股东人数为500334户,成为股东人数超过50万人的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从格力电器的前十大股东持股状况分析,却呈现出股权结构比较分散的状态,即使是第一大股东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其持股占总股本比例仅有18.22%,而格力电器的控股权一直备受不少大资金的青睐。本文我们来聊聊格力股权变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作者:郭施亮、HED24
来源:雪球
格力到底谁来接盘?
纵观格力电器的前十大股东的现状颇显特色。实际上,除了第一大股东之外,从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都有着不少的来头。例如,在格力电器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排名第二位的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则来自于格力电器主要的经销商,持股占总股本比例达到8.91%。此外,对于其余稍有话语权的股东,则主要来自于证金、汇金、前海人寿、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至于格力电器的领军人物董明珠,则以持股4448.85万的股份,位居格力电器的第十大股东的位置。
一方面是机构投资者乃至部分实力资本的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则是格力电器的控股权争夺持续升级,而作为国企的格力,近年来也在不断尝试混改的发展方向。
近期格力集团筹划转让所持有的部分格力电器股权,更是引起了市场的一片热议。据了解,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总股本15%的股票。按照这一方案分析,原来持股比重达到18.22%的格力集团,可能将会因此丢掉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而其持股比例也将会从原来18.22%一下子降低至3.22%的比例。
15%的股份转让,这一个数字颇显深意。为何不是18.22%的股份全部转让,这或许也是格力集团希望保留适度话语权的考虑。至于15%股份转让所牵涉到的资金规模,则有可能超过400亿元的规模,这对于接盘方而言,首要考虑的则是资金的实力问题,再者则考虑是否符合未来格力混改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未来格力的战略发展。
就目前而言,市场仍对接盘方有着不少的猜想,但在具体接盘名单落实之前,市场也仅仅处于猜想的阶段。但是面对逾400亿元的接盘资金规模,非中小企业、一般资本可以承受得起,而现阶段内更有可能成为接盘方的,可能会是董明珠等核心管理者、互联网巨头、实力较强的国资等。不过,面对这一轮的股份转让,并非一次简单的股份转让,而是可能借助这一次的股份转让契机来促进格力的混改发展,并更有利于未来格力的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对于接盘方,更应该利于格力的战略发展,并为未来格力参与全球化竞争带来了积极性的影响。
股权转让不仅仅是格力的事
作为格力的长期投资者,这无疑是很棒的消息,但本次股权转让不仅对格力本身意义重大,也对整个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转向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切换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企由于政府隐性担保形成的过度借贷道德风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可能会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慢慢消失,整个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会因此大幅提高。
过去国企比起同行的非国有企业有着和其经营实力所不匹配的信用评级,从而其在融资方面存在极大的优势,并且由于国企的政企区分不够明显,管理层更容易追求跑马圈地做大的政绩而不是经营上做强,从而过度负债,也因为国企背后政府信用的参与,导致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在贷款给国企的时候,容易因为政府信用而忽视企业本身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行业资产配置的低效且存在隐患,不利于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从整个中国经济的企业组成结构来看,私营部门的效率是明显高于国企的,但是出于政府信用的考量,金融资源过多的流入国企,这在让金融效率降低的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业的风险配置。甚至有的中小银行被地方政府主导放贷,从而造成向已经技术性破产的国企放贷的局面。所以国企混改很重要,一个方面是政府股权和经营权分离,另外一个方面是近几年提得很多的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
从这个意义可以说格力的此次混改对格力来说一小步,因为其股权本已经比较分散,而且也有多次股东结构影响企业的经典案例,比如周少强提名的否决和银隆收购方案的否决,这让格力就像比邻香港的深圳一样存在特定先发优势。
但这毫无疑问对于国企改革来说是更重要的一大步。过去的国企改革都是将一些扶不起的阿斗放弃,现在的很多国企在体量上来说已经是诸葛了,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能力无法完全发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对整个国企部门提质增效有好处,更为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会更倾向于把企业做强而不是国企官员的简单做大,也更容易市场化监管。同样,也能让金融企业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这是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毕竟,金融企业本身也会是混改的目标,从而让整个市场参与主体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这次混改关系到50万股民的财富命运
这些年来,格力电器无论是营收、净利润,还是现金分红、股票价格表现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常优秀的一面。以董明珠为代表的核心管理者,这些年来确实做到了为股东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而格力电器也称得上良心企业。
在投资者看来,董明珠更像是格力电器的灵魂人物,或许只要董明珠仍在格力,投资者对格力的信心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这些年持续快速发展的格力来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发展与转型的压力。例如主营业务比较单一,空调营收占比营收比例高达82.41%。而在主业单一的背景下,董明珠也试图寻求转型的出路,这些年来先后尝试了手机、新能源汽车以及芯片的布局。
过去二十余年,可以认为是格力电器最为成功的年份,也是格力电器的发展黄金时期。但是,经过了高速的发展与扩张,若格力电器仍未找出合适的突破方向,可能就会影响到未来格力扩张发展的野心。至于之前董明珠提到的6000亿营收目标,也许就成为了一个不符实际的发展目标。
按照当前格力电器的营收水平分析,要想在未来数年实现6000亿的营收水平,也是一个非常高的难度。或许,对于格力电器的突破出口,一方面在于其全球化的布局,加快冲出海外市场,并与海外巨头进行实力比拼;另一方面则在于加快研发核心技术与核心芯片,为其冲出全球市场做好基础性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近年来格力造芯片的举措,一直引起市场的争议。虽然造芯片有利于企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甚至更有效参与海外市场的竞争环境之中,但是造芯片本身就是一项研发成本高、人才需求旺盛以及时间成本漫长的过程,而且回报周期较长,更考验企业的持续烧钱能力,非一般企业可以承受得起。
对于董明珠而言,本身也是一名坚定的女强人形象,但要想完成造芯片乃至冲出海外市场的目标任务,关键还是要把控制权与话语权把握住,否则很容易因观点分歧、效率低下而影响到格力的发展目标。
格力集团将格力电器15%的股份进行转让,以积极推动格力的混改进程,同时也给了未来格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或许,这一次的股份转让事件,还是颇显深意,而最终接盘方也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格力的发展命运。
从造芯片,到全球化的布局等大方向,对格力的发展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若可以顺利落实,将会给格力股东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预期,从长期来看,格力控制权变更的战略意义还是颇显积极。但是经过了前些年的高速发展,格力电器也面临比较重要的发展转型过程,如何打开发展突破口,如何逐渐改变主业单一局面,且如何实现更高的营收目标,这将会直接考验到格力核心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同时也关系到50万股民的财富命运。
点击阅读原文与雪球菌一起穿越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