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短片《2018生活没那么可怕》刷屏了。它取材自新世相100万个用户留言,耗资300万。4个月后,新世相推出第二支同等质量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影片海报中一行小字“凌晨四点城市短片计划”,暗示这是一个系列——两年前就涉足影视IP的新世相,这次可能要来真的了。
新世相为何坚定不移地要进影视圈?公众号红利减弱,广告天花板初显,新媒体公司影视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吗?传媒、影视两个圈子如何相融?近日,新榜专访了新世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和新世相“品牌故事实验室”主编郜艺,试图解答上述疑问,一窥新世相的影视化之路。
1.4万真实故事中挑3个,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上海》吗?
同样是新世相出品,《凌晨四点的上海》和《2018生活没那么可怕》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大制作、大班底,都取材自读者真实故事。但也有不同之处:这次内容更丰富,17分钟融合了3个故事,而且没有品牌赞助,新世相是唯一出资方。
据郜艺介绍,3月11日起,新世相陆续推出三次话题征集,共收到约1.4万个故事。采编部门依照是否契合新世相风格、有没有上海元素、情节冲突性如何等标准,从中筛选了100多个。编剧再从影像化的角度,筛选了5个故事,最终留下3个,进行影视改编。
“新世相旗下两个公众号大约15名编辑记者,每天沉浸在大量的材料中,从早采访到晚,他们对用户深刻的洞察,都是靠采访和故事量堆起来的。”郜艺直言,出身传统媒体的她,也对新世相做内容的方式“感到震惊”。
《凌晨四点的上海》开拍前一天晚上,剧本才最终确认,主题是“陌生人的善意”——不同身份、境遇的人,共同展现凌晨四点上海的一角:
一位刚下班的酒吧女服务员,发现便利店店员特地为她留了一份最喜欢的咖喱鸡肉饭;
司机在路过南浦大桥环形高架时故意提速,让吵架的情侣因为离心力身体靠在一起;
一位年轻女白领深夜去吃馄饨,帮初到上海的打工者向所爱之人发送抵达短信。
三个故事交叉剪辑,呈现了多个上海元素:法租界、南浦大桥引桥、便利店、馄饨摊等等。短片上线24小时全网播放量超过1200万;公众号文章阅读量20小时突破300万。
新世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介绍,这支短片原定拍摄3天,实际拍摄了5天,“最后两三秒邮轮靠岸的镜头,足足拍了7个小时。”而片头的背景音乐《Acknowledgements》,出自美国乐队“上海复兴方案”,直到短片上线前一天才确认版权,“是用极大的耐心争取来的”。
作为出品人,汪再兴对“这一场仗”很上心。记者出身的他,亲自操刀撰写海报文案。他翻出手机,念出那段“所有人都很喜欢的句子”:
城市像迷宫,我穿行其中。时而像老鼠,时而像英雄。
累计投入上千万
为什么要做“城市凌晨四点”?
如果你了解新世相,应该对“凌晨四点”这个概念不陌生。他们早在2016年就策划过“凌晨四点的北京”这一爆款活动。当时,33万位“共同行动人”来了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熬夜”,一起在映客上围观深夜直播。
而关于“城市温暖”主题的文章,2018年以来新世相先后做了两次,分别是关于杭州和成都的城市话题。据介绍,两篇文章阅读量都突破百万,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城市年轻人的好评。
新世相方面认为,“凌晨四点”本来就是一个具有普世性的IP。因为“凌晨是最有城市标志的时刻。一个城市的商业活力、生活多样性以及包容性,最能在深夜体现。而且凌晨4点又是白天和夜晚的交界点,有人刚开始工作,有人刚结束工作。”
经过前几次策划,“凌晨四点”已经有了用户基础。接下来,只需要加强大众对这个IP的认知,让他们把“凌晨四点”和“新世相 ”关联起来。
“情绪”是新世相吸引用户、打造原创IP,进入影视行业的钥匙。
目前新世相已积累1000万读者,主要受众是一、二线城市用户,女性略多。围绕这群用户,“城市”、“青年”、“陪伴”被确定为母题,延伸出来的还有“买房”、“跳槽”、“佛系”等关键词。
对于外界“贩卖焦虑”的批评,汪再兴表示出极大的不解:“我们即使呈现焦虑,也一定会给出解决方法。”他举例,新世相前几天推送的一篇文章《活了20多年,死于下班之前》就明确提出“工作有KPI,休息也要制定KPI”,给读者提供了拒绝熬夜的方法。
“为了拍这支片子,我们调动的各种资源,累计成本上千万。”汪再兴认为,即便现在很多人看到“凌晨四点”还想不到新世相,但随着各城市的短片陆续推出,越来越多人会意识到两者的关联性。
因为新世相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壁垒:它想做的原创IP,不是单一的故事或形象,而是用一整套方法论堆积起来的完整体系。
新世相影视化之路:
如何打破圈层,与大佬同桌谈判?
汪再兴分析了新世相目前的情况:广告收入不低,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是有天花板的,想突围就要有更大的野心。
可问题来了:两个圈子难相融,新世相影视化转型的底气在哪儿?
“你就是一个新媒体,你连上桌谈判、接触顶尖制作人的机会都没有。你凭什么来分千亿元的蛋糕?”汪再兴反问,“与其羡慕传统影业赚那么多钱,不如先做一个成功的短片告诉他们,我有跟你谈判的资格。”
短片是新世相重金下的一个赌局。
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每天找投资人,一年卖掉一个剧本,200万一单;一条是天天做、慢慢熬,把这件事做到价值1个亿。新世相选择少有人走的第二条路。他们认为,这条路更为稳健,只要“团队相信,看得到结果,就能走下去”。
行业内一些人选择了非虚构故事IP改编,可汪再兴却说,这件事新世相做不到。在他看来,别人可以一个故事卖100万,但对新世相来说,用户、流量,以及不断推出的高水准短片,才是影视化进程中最可靠的基石。
方向定了,影业凭什么带新世相玩?换句话说,新世相能给影业带来什么?
郜艺表示,导演、制作团队、演员看重的就是“新世相的传播资源和话题设置能力”。
据她介绍,导演杨俊汉此前一直在马来西亚做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是他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而在中国,短片是一个相对边缘的市场,缺乏相应的发行渠道,很难像长片那样实现商业化。新世相的资源对他有很大吸引力。
“拍摄这样一部17分钟的短片,在24小时里被超过1000万人看到,对于大部分演员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可能就是新媒体给娱乐行业带来的新的变化,我们很乐于参与其中。”
《凌晨四点的上海》主要演员来自薯片文化。薯片文化CEO赵静表示,公司很希望帮助旗下艺人寻找这样的机会,“我们一直在给演员寻找优质内容、优质平台进行曝光,展现他们的技能。新世相是微信生态里最大的新媒体平台之一。”
新世相也因此尝到了甜头。汪再兴说,现在已经有国外知名制作团队慕名而来,希望进一步合作。政府和市场都想抓住年轻人,“凌晨四点城市短片计划”很快就会进来几个赞助商。
有人觉得新世相是个“怪物”:大家做矩阵号、玩抖音的时候,新世相不动;大家写故事卖IP的时候,新世相还是不动。新世相选择砸重金拍短片,这在很多人眼中有些“超前”。但在汪再兴看来,这其实是在“后退”。
“大家都想用轻、快、奇去颠覆市场,至少对新世相来说,这个机会不存在。我希望退到我认为理性、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做事。我们真的在做一件最传统、最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