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世明
“根据我的观察和判断,这片的片方不存在自己购买大量预售票房的情况,绝大多数的票房都是真实观众创作的,毕竟晚上到场观众数量和实际售票情况是匹配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首日票房达到惊人的2.6亿,创下了12月最佳单日票房、周一的单片最佳票房,文艺片预售票房等多项纪录,也给惨淡的贺岁元旦档带来惊喜,大多数影城几乎借助依靠此片,完成了今年的任务指标。
与之相反是口碑的严重的割裂,豆瓣从最初的7.3分滑落到目前的6.8分,猫眼评分也从开始的3.7分跌落到2.7分,淘票票评分从5.8分跌至和猫眼持平3.5分。
但如果抛开大部分内地观众对影片本身的质疑,《地球》在海外媒体的评分反而不错,IMDb 477位用户打分7.2分,烂番茄新鲜度89%、均分8.9分,MTC网站的评分也达到88分,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部“烂片”,只不过有较高的观影门槛。
那么,如果搁置争议,《地球》首日的2.6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更多的文艺片、艺术片和独立电影有什么可以借鉴方式方法呢?
跨年一吻定情的
抖音营销起到决定作用
因汤唯的加盟,而且《地球》最后的半程是一部制作精良噱头十足的3D电影,那么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他并不是一部“文艺片”或者“艺术片”,大家更把他看成一部具有文艺气息的爱情片,毕竟之前汤唯拍摄过《北京遇上西雅图》《晚秋》等文艺范十足的爱情电影。
单独说《地球》作为“独立电影”或者“文艺片”首日在内地票房的惊人可能缺乏说服力,不妨举一实例,2016年10月北美独立电影《月光男孩》上映,这部成本4百万的影片最终票房达到2785万,但该片首周仅在4家影城上映,首周累积票房仅仅40万美元。
伴随颁奖赛季的临近,以及后期的推广和口碑扩散,《月光男孩》最高曾经在1500家影城上映,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的周六,影片拿到的最高单日票房也只不过是103万美元,近2800万北美的票房也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
《地球》首日2.6亿的票房,相当于《月光男孩》首日在北美拿到3千万左右的开画票房,这几乎是一部A级好莱坞大片才可以享受到待遇,只不过北美和内地的营销方式和院线构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真正使《地球》获得极高关注度、市场支持、观众埋单的主要原因,抖音的病毒营销——“一吻跨年”自然是最大的功臣,这也是2017年贺岁元旦档影片《前任3》、2018年《超时空同居》《西虹市首富》屡试不爽的手段。
只不过《前任3》《西虹市首富》无论是抖音的营销和影片本身的内容,都可以同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通俗易懂的影片内容也使得这两部影片在一二线城市普通观众中畅行无阻。
从12月中旬影片预售突破五千万,到最终12月30日达到惊人的1.59亿预售,《地球》的预售成绩甚至超过了《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等好莱坞大片,仅比《复联3》少了两千万。
尽管存在了上映后较大的争议,但不得不承认,抖音和其他平台上此次“一吻跨年”和末世营销的成功,甚至此波操作简单且直白,让大部分观众和网友无暇去更多关注影片本身的内容。
仅就宣传本身而言,片方和宣传方的目的自然是抓住固有观众群体的基础上,斩获更多的路人观众,但大部分观众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甚至不会去过多了解和预习影片的类型是否适合自己,跟风随大流的心态作祟,直接促使影片预售票房高涨.
更何况首映日恰好是2018年最后一天,“丧”了一年的大家其实不在乎三四十元的一张票价,这种轻内容、重形式的宣传手段往往更直接有效。
《地球》到底讲了什么样故事
他和观众的距离在哪
如果一个艺术片的“爱好者”或者文艺青年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地球》,他可能会发现,即便自己看了剧情简介,即便在之前反复复习了《路边野餐》,对于《地球》可能也是云里雾里的无法理解。
根据豆瓣对《地球》所列出的剧情简介,大部分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悬疑惊悚警匪片,夹杂了一些爱情元素,更像之前刁亦男的影片《白日焰火》,或者或者忻钰坤的《暴裂无声》,但显然毕赣的野心和企图要更大更疯狂一些。
虽然像《白日焰火》《暴裂无声》等犯罪题材的文艺片,也会使用非线性叙事、倒叙和插入回忆等方式来推进剧情,但《地球》则有更多的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梦境和真实遭遇的混合。
对于普通观众的更倾向于单向思维而言,《地球》大部分略显“散乱”的情节,信息传递过于频繁,暗喻和伏笔又不如正常商业片那样直接且有效,起伏不大、节奏缓慢,但又往往在不经意之时抛出一个异常重要的信号。
其实说到底,《地球》本身的故事和大多数悬疑犯罪影片最显著的区别是,他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和谜底揭晓,也不会直白的告诉大家“谁是凶手,我什么要这样做”。大部分艺术片、或者说“独立电影”更多是导演个人风格化和意图的表达,剧情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其实对于很多文艺片而言,并不是他们的内容不好,而且他给予大家的印象本身就要打折扣,甚至很多宣发方和片方都会避讳给自己的影片冠以“文艺片”的名号。
像《芳华》《无问西东》包括《无名之辈》本质上和《地球》又存在极大的区别,他们基本不会引起观众对剧情的误解,只不过根据大家自身的观影量的不同,会对影片有不同程度的解读。
即便像《白日焰火》《心迷宫》《暴裂无声》,包括《百鸟朝凤》和《冈仁波齐》,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影门槛,需要观众有一定的观影数量做铺垫,但只要观众耐心看下去,几乎不会存在太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甚至像贾樟柯近两年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也不会存在《地球》如此之高的观影门槛。
不过对比起以上这些影片,更抽象的《阿拉姜色》《撞死一只羊》《皮绳上的魂》《清水里的刀子》等影片,他们的存在是一种特殊市场环境下的电影作品,他们也有固定的观影群体,他们本身就不具备扩散和引发更多观众的可能性。
凯里的贾樟柯,农村的王家卫
毕赣未来艺术求索前途几何
当毕赣凭借着《路边野餐》为更多影迷所熟悉之时,业内外似乎看到了中国电影新导演一代的诞生,生于1989年的他到今年恰好是三十岁,但其却已经是金马奖上最年轻的“最佳新人导演奖”。
从《路边野餐》再到《地球》,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显著”的王家卫式台词风范、剧情演绎和摄影美术风格,《路边野餐》拿到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只不过是个开始。
工业化效果提升明显的《地球》制作班底全面提升,影片的制作人、摄影、美术、音乐、音效等演职员人,大都是参与到如《刺客聂隐娘》《白日焰火》《暴裂无声》等近些年文艺片的精兵强将。
在金马奖上可以斩获到最佳音效、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原创音乐绝非偶然,也说明这部影片仅就在技术层面、工业化程度和制作水准上是一流的,只不过独立电影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性话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的票房都不算特别理想。
《路边野餐》的票房仅有650万,但前途豁达的毕赣拍摄在《地球》最初便获得了两千万的投资,根据媒体对他的采访,毕赣自己也坦然最终影片严重超支,因有长达60分钟的3D长镜头,整体制作费用高达五千万,这已经是一部中等成本的国产影片制作费用了。
根据推算,如果《地球》最终票房落点在3亿上下,片方可以获得近亿的票房分成,这对于一部独立的艺术片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即便是潜心耕耘多年的贾樟柯也未能在国内可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
不同于贾樟柯、也不同于王家卫,毕赣在个人第二部院线电影上的探索和追求更加大胆,要知道王家卫是连续拍摄了《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之后,才去拍摄了制作水准更高的《东邪西毒》。
贾樟柯的大部分早期和中期作品,更是成本极低,更多由海外电影基金和投资来资助,他是并不特别在意影片在内地的票房收入和回报。
毕赣从《路边野餐》之后,无论是自己成立了荡麦影业,还是和太合以及华策更为紧密的合作,都使得他在未来内地电影市场的探索拥有了更好资本实力,他甚至要比贾樟柯、王小帅等导演拥有了更好的机遇和平台。
不过,即便如此,王家卫和贾樟柯近两年在内地电影市场的探求方式和对自己影片的方式方法的调整也值得毕赣去学习和吸纳,国内大部分新导演也几乎都是从独立电影逐步过渡到工业化水准更高的主流商业电影之上。
宁浩和文牧野,在各自最初的独立电影和短片创作之时,也都是极具个性和个人意愿表达强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拍摄出《疯狂的石头》和《我不是药神》,独立电影所能够积累的是各个对电影艺术水准的更高要求,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水准底下国产片所欠缺的。
通过《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本次获得的商业上的成功势必会让他在下一部电影中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宣发本身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有毕赣本人需要来负责。
通过该片,毕赣特殊的影像风格和叙述方式势必比之前《路边野餐》能够虏获更多该类型影片的观众,客观上来看,《地球》一片正常的票房空间应该是接近于《江湖儿女》《小偷家族》和《冈仁波齐》这样的体量。
期待着未来的毕赣,可以在个人风格表达和商业述求上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当然,这一切不能以完全丧失艺术风范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