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男子团体在社交媒体上很受欢迎。
选秀节目的腥风血雨中,还没有出来的表妹有一天刷手机,突然看到了这幅画。
等等,这图上前三个组合,表妹都认识,这第四个是怎么回事?
他们是谁?能和后街男孩、F4还有BTS相提并论?!
表妹打开了一个视频,想看看这七位小哥究竟有何魔力,吸粉无数。
太上头了!太洗脑了!真香了!
打开微博的表妹发现“黑人抬棺”也上了热搜。
网友们脑洞大开借由这个梗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视频和表情包。
网友给他们送了一个名称:亡下七武海
红,真的是太红了。
在国内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黑人抬棺的原视频播放量破两千六百万,恶搞的视频都有百万播放率。
图源: bilibili.com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不解,在葬礼这种严肃的场合,不应该尊重一下死者吗?
网友评论,来自微博和哔哩哔哩视频
确实,如此欢乐闹腾,怎么看也不像是葬礼应该有的氛围吧!
但真相让人大跌眼镜,这视频竟然是真的葬礼录像。
这段洗脑视频最早的出处是2017年BBC的一则新闻报道,题目为“加纳的抬棺舞者”(Ghana’s dancing pallbearers)。
BBC的初衷是表达文化差异,但这篇正经的新闻报道石沉大海。
直到2019年5月3号,一个网友po出了一段抬棺跳舞失误的视频。
黑人抬棺才开始走红网络。
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2月6日。
在国际版抖音上,一个网友将滑雪失误的视频和抬棺舞失误的视频剪辑到了一起,用来表达视频中的人受到了严重伤害。
这一发不可收拾,身怀绝技的网友们开始对BBC那段原视频下手了。
发行于2010年左右的两首平淡无奇的单曲,《Astronomia》和《You know I'll go get》。
10年后,被人混编成“送人西去”的洗脑神曲:
黑人蹦迪You Know I'll Go Get98k - You Know I'll Go Get
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人间拜拜。
黑人兄弟送你最后一程的梗,开始彻底席卷网络。
各种作死视频,伴着黑人兄弟的梦幻舞曲,变得其乐无穷。
随着“黑人抬棺”的视频越来越火爆,人们才开始去了解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加纳。
当年BBC的几个小编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竟然以这种形式,在3年后完成当年的KPI考核。
加纳人的美人鱼棺材
图片来自me
而当你越了解这个国度,你就越会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神奇。
加纳的葬礼文化,远比视频里的脑洞大。
表妹找到了一部更加详实的纪录片,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Dying in Africa》
制作公司:New Atlantis Full Documentaries
>>> 越热闹,越快乐
“黑人抬棺”梗的来源地是加纳,位于非洲西部,被誉为“世界葬礼之都”。
在加纳,葬礼被视作是人这一生最隆重的仪式。
加纳人并不悲观,他们相信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对逝者而言,走的风光隆重是一种尊重。
要怎么风光呢?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加纳的棺材制作工艺了。
要知道,这可是加纳的“金字招牌”,热销世界各地,甚至是大洋之外的美国都有顾客电话预定!
图源: Getty Image
加纳这个国家有四个大族,其中之一的“加—阿丹格贝族”相信人的灵魂是不会灭的。
所以他们会在亲友去世后,邀请工匠根据死者的意愿,为其定制一口独一无二的棺材。
这些棺材的外形代表了逝者的职业、兴趣、身份地位、个性,甚至是他的梦想。
图源:
如果是个军人,他的棺材可能是潜水艇。
如果是出租车司机,那则是一辆车。
图源:
如果你生前是个酒鬼,那你的家人会要求师傅给你打造一个酒瓶棺材。
图源: Getty Image
来猜猜这个棺材是给什么样的人准备的呢?
表妹猜,他生前肯定是“快乐肥宅水”的爱好者吧!
图源:
如果家人放不下离世的亲人,就会要求师傅打造一个手提电话,希望逝者离开后还能够和家人保持联系。
图源: Getty Image
还有这种,摄影师必备品,相机形状的棺材。
图源:
加纳的棺材艺术有多红呢?红到世界各地的艺术馆都曾将棺材艺术作为展品给大众欣赏。
当地最著名的棺材艺术家 Paa Joe,就是艺术博物馆的宠儿。
图源:
他设计不单单是一副棺材,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美感与蕴意兼备,代表了非洲人对葬礼的重视。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和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都曾展览过Paa Joe设计的棺材。
© Paa Jo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在加纳举办一次葬礼的花费约1.5万至2万美元,是一些加纳人一年的收入。
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民众对葬礼的需求。
不做则已,做一场就要做的最大。
从保存遗体到通知家族成员,尤其是大家族,要等到四海之外的家族成员都回来了才能够举办葬礼。
所以有时候死者要等上一年半载方能入土为安。
图源:
安排好场地后要邀请乐队为死者送行,就像我们在“黑人抬棺”视频中看到的那样。
要热闹,越热闹越好。
因为加纳人相信,越多的人唱歌跳舞,死者走的就越快乐,没有痛苦。
而抬棺的人会抬着棺材来回绕路,绕得越复杂越好。
为了使让逝者忘记回来的路,以免他回来伤害生者。
而现今“抬棺”也成为了加纳豪华葬礼套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都要归功于爆红男团“亡下七武海”的C位大哥本杰明·艾杜 (Banjamin Aidoo)。
中间这个小哥,图源:c
早在2017年,本杰明就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BBC News Africa曾以“加纳的抬棺舞者”(Ghana’s dancing pallbearers)一词来形容本杰明。
在采访中,本杰明被称作加纳的葬礼改革家,给加纳的葬礼文化带来了无限活力。
接受BBC采访的本杰明,图源:BBC NEWS Africa
之后美联社AP也就本杰明抬棺激活加纳葬礼产业为题,做了一篇报道。
采访中本杰明提到为了支付他的学费,还在读高中的他萌生了葬礼抬棺的想法。
后来他把理念付诸到实践当中,有了自己的团队,生意也越做越大。
随着“黑人抬棺”的爆红,他也成为了当地的红人。
不过这些年他退居了幕后,不再参与抬棺活动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视频影像,都是早些年本杰明录制的。
本杰明公司的FB首页
这部纪录片中还提到了非洲其他国家的葬礼文化以及对死亡的态度。
让表妹印象深刻的,是布基纳法索的“乐曲纪念”。
这个邻近加纳的国家,也有着相似的葬礼文化。
不同的是,加纳用棺材来表现逝者的个性,布基纳法索则是使用乐曲。
这个乐器叫做Tam Tam,中文译名为非洲鼓。
在葬礼上用非洲鼓演奏乐曲,借此传递死者经历过的快乐。
懂得非洲鼓声音的人可以从演奏中了解到死者是怎么样的人。
哪怕是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认识过死者。
布基纳法索人相信,死者并没有永远放弃这一生。
死亡后直奔森林成为野生动物,仍然还在不知疲倦努力的活下去。
生与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地球就像一个市场,你如何对待地球,你的后代就会从地球这里得到什么。
这听来和我们中国人相信的“因果循环”也有些相似。
当然,电影中也介绍了一些让表妹瞠目结舌的文化。
比如在一个叫多贡的民族,如果一个男人的妻子在分娩时死去,这个男人就必须和一个陌生人做ai,即使是需要强J。
当地人称:这是为了净化他的灵魂……
他们会试图和死者对话,借此进入到死者的世界中,告诉死者自己有哪些问题及困惑,希望死者能够保佑他们。
像是没有孩子的妇女会和死者沟通,希望自己能够怀上孩子。
>>> 影像中的葬礼文化
2008年,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和山崎努主演的电影《入殓师》在日本公映,一经上映就达到了票房榜的第五位,并在上映第五周爬到第三名。
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入殓师》爆冷斩获最佳外语片奖。
在第32回日本电影金像奖角逐中,《入殓师》在全部13项提名中获奖10项,一时风光无限。
观众们通过导演的镜头,了解到了日本的葬礼文化,同时也对“死亡”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豆瓣评分8.8的《入殓师》
电影中的女职员对于棺材的看法和喜欢热闹的加纳人并不一致。
她说,无论棺材做的有多么华丽,在里面躺着的感觉其实是一样的,况且死者根本不知道这些。
在日本,葬礼属于高度仪式化事务,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佛教仪式进行的。
仪式感,是日本葬礼文化的精髓。
电影中的男主角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和妻子产生了矛盾。妻子希望男主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是入殓师这个工作是神圣的,他能给死者带去尊严。
怀以一颗尊重之心对待逝者,并且安慰悲伤的亲属们。
在导演的镜头下,观众看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可以帮助修复破碎的家庭关系,抚平亲属遭受的痛苦。
抬棺的黑人小哥们,某种意义上和日本的入殓师是一样的。
让逝者以一种体面风光的方式和逝者说再见,让人们可以笑着陪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抬棺的欢乐,是非洲葬礼文化的精髓所在。
也正是这种欢乐,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非洲文化。
非洲有一句古谚语:
人活一世,最后的奖励就是死亡。
就像《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那样,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会记得你。
“葬礼”一词的英文是“Funeral”,是以“Fun”(欢乐)开头的。
一场盛大欢乐的葬礼,是非洲人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加纳人认为,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你都无法拒绝死亡,亦如你无法拒绝来到这个世界。
离开时你带不走任何东西,但你却可以选择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比如留下一次狂欢,留下一段快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