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
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不久前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给全民健身行动提出了一系列亮眼的硬指标,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施工图”。
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这份沉甸甸的行动方案为民众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建议。从政府规划引导到全民广泛参与,多元化健身热潮在各地兴起,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在推动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我的地盘我做主,“15分钟健身圈”成亮点——让“健身去哪儿”变成“健身在身边”
“健身去哪儿?”曾是很多人的困扰。
吉林长春市民马明宇是一位有氧运动爱好者,然而家门口的一条水体黑臭、杂草丛生的伊通河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令他在健身时舍近求远。
图为2012年10月3日清晨,上海市黄浦区外滩纪念塔太极拳辅导站的太极爱好者与游客,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练习太极拳,强身健体,享受长假。新华社发(潘华清摄)
近年来,经过水体治理和休闲健身场地建设,河畔公园拔地而起,沿河健身步道渐渐铺展。每到傍晚时分,不少市民在伊通河畔步道里健步如飞。河水清凉,微风习习,柳枝摇曳,令人心情畅快。
“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打造的‘15分钟健身圈’,我们如今出家门就能在风景中锻炼身体。”马明宇说。
全民健身的兴起,离不开“15分钟健身圈”的普及。
图为2017年7月15日,健身气功爱好者在满洲里馨园文体馆运动健身。步行5分钟,居民就能找到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或场馆。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健康中国行动文件里,一组数据清晰描绘健康中国的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70%和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及以上和2.3平方米及以上。
行动要求政府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
如今,“健身在身边”成为朋友圈里的热词。在许多城市,绿道、城市公园、公共体育馆都成为群众健身的主场地,一大批比赛项目也成为吸引群众参加运动的“吸铁石”。
图为2018年8月8日,瑜伽爱好者在贵阳一家瑜伽馆内练习瑜伽。新华社发(张晖 摄)
在各大城市,“马拉松热”“广场舞热”“自行车热”彰显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广播操和工间操也在各单位、企业员工中不断普及。
在农村地区,“一场两台”等体育设施已经覆盖全国近57万个行政村,解决农村地区健身场所问题……
“群众健身意识增强了,从过去‘要我练’到现在的‘我要练’,人们身体健康水平普遍提高,遍布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和晨晚练站点,以及到处涌动的健身热潮,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张瑞林说。
图为2018年4月2日,几位成都市民在成都时代晶座小区的健康仓内锻炼身体。该健康仓由集装箱改造而成,面积24平方米,24小时开放,扫二维码按次收费。仓内除了提供基本的健身器材以外,还有空气净化器、空调、饮水机等设备,让市民在社区里可以自由方便地健身。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格子间的“健康达人”、低头族的“保健操”——运动处方让健康数据变“好看”
端着肩膀敲键盘、翘着二郎腿看材料、驼背弓腰吃外卖,不知不觉间让格子间上班族变了样;刷抖音、玩“手游”、看朋友圈,电子产品让不少人成了“低头族”。
29岁的成都市民小李,白天长期伏案工作,晚上回家长时间玩手机游戏,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手脚麻木,发展到后来多站一会儿腰就疼,再后来走路都困难。去医院一看,被医生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图为2014年10月21日,山东青岛即发集团的女工在缝纫机台旁做工间操。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的数据并不太“好看”: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至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尽管一身短打扮的“健身咖”正越来越多,但不当运动带来的损伤也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身热情。
健康中国行动文件指出,对于个人,要掌握运动技能,科学运动避免运动风险。
图为2007年10月19日,两位市民在密云白河公园沿岸的“健身长廊”锻炼。新华社发
翻开健康中国行动文件,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运动医学诊疗中心主任郑江表示,从“要运动”到“会运动”的观念升级,关键要提升大众科学锻炼素养,树立“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根据不同年龄、生活方式、运动能力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通过指导人们科学合理、适当适量健身锻炼的运动处方,打通健身与健康之间的关键桥梁。
如何让人民的健康数据变得“好看”?郑江建议,要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首先通过现有医疗资源,加强运动医疗专业机构的组建,建立一批运动处方门诊。培养运动医疗专业人员,提高其对运动风险及运动能力评估、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的能力。
据了解,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大学等在运动处方建设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正珍介绍,目前已进行12期运动处方师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
图为2018年7月8日,参赛选手在长春市伊通河畔举行的2018全国徒步大会长春站比赛中。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互联网 ”赋能、人人“动起来”——亿万个健身新动能释放更多健康红利
全民健身,个人受益,家庭受益,国家也受益。
8月6日,乐刻运动上海全民健身狂欢节上,近2000位运动健身爱好者来到现场,一起打拳击、举杠铃,开启了一场充满青春荷尔蒙的聚会。
瑜伽、舞蹈、拳击、杠铃……随着健康理念转变、健身消费升级,健身市场正快速发展,“互联网 健身”渐趋火爆。奔跑迈向美好生活的全民健身,还有哪些新“玩法”、需要补上哪些短板?
围绕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到2022年和2030年应达成的目标,王正珍指出,健康中国行动明确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分别扮演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主要指标,既明确责任和分工,又有利于形成“组合拳”。
图为2018年4月19日,年轻人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上领舞。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说,作为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之一的全民健身行动,十分明确地突出了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体现出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个人方面,健康中国行动提出,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至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
随着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老年人,健康中国行动提出,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社会方面,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体育总会在地市、县、乡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让想健身的群众加入体育组织中。
图为2013年2月5日,村民在宁夏海原县史店乡苍塆村举行的农民运动会篮球比赛中。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健康中国,呼唤着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风潮。健康中国行动指出,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发展中国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
“下一步健身方式会有更广泛的拓展。”郎维说,比如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的、传统的健身方式,应该和现代健身有机结合起来,把它继承和发扬。据介绍,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开发“中国健身气功”APP,将健身气功、功法功理、健康养生等内容融入现代健身活动中。
——政府层面,健康中国行动提出,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推进全民健身进家庭、鼓励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郎维说,健康中国行动希望能让老百姓都“动起来”,向着健康、向着运动,让亿万群众能够更好地、更阳光地工作和生活,不断释放健康中国新动能。(记者陈聪、屈婷、廖君、赵丹丹、周琳、蔺娟、董小红)
图为2019年5月11日,刘子源在体育嘉年华活动仪式上表演“石锁上拳”。石锁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健身器材,因其形如古代门上的挂锁,故称“石锁”。石锁有近百种演练动作,技巧和名称都不相同。练习石锁不但可以增强力量,还能协调手、眼、身、步,达到全面的健身效果。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图为2019年2月7日,藏历新年初三,骑手在拉萨北郊赛马场进行马术表演。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图为2018年12月14日,在沈阳北陵公园,62岁的冬泳爱好者贾先生在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准备冬泳。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图为2019年1月10日,北京延庆太平庄中心小学的学生在冰场上练习滑冰动作(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