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两个三等功,献给培养我的母校和李教授。”前不久,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航海系教授李天伟在一个学员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句暖心的话语。
发朋友圈的学员是南部战区海军某部副航海长,大连舰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去年,在海军范围内组织的某航海专业比武竞赛中,他以出色的表现获得天文、地文双料冠军。这名学员在去年上半年已因其他突出表现被记功一次,但因其在专业大比武中的优异成绩,其所在部队破格在同一年内为其请报第2个三等功,这在基层部队是很少见的。
李教授为学员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骄傲,点赞之余他留言说“向你学习,今天母校以你为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李教授长期从事军事航海人才的培养工作,他曾随舰远航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对当地的海军生长军官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考察后发现,随着我海军的跨越式发展,装备在飞速升级,战法训法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部队对于新型指挥人才的需求逐年提高,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方式注定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
他认为,单纯依靠院校的力量已不能完成优秀人才培养的任务,必须让学员“沉下去”,到部队、到厂家去学习和锻炼,从最原生的土壤里汲取营养,最后才能成长为“不缺营养”的航海指挥军官。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军上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高。改什么?怎么改?李教授和他的教学团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笃信,改革就是要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换掉过时的教学内容,而当下,院校教学落后于部队发展、军校毕业学员不能完全对接部队需求就是最大的不合时宜。
他们一直在行动。
厂所之石异,装备之石新。
该系韩云东副教授负责的“联合创新工作站”近年来现场教学成效显著,各航海装备厂、实验基地、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都留下了教员学员求学研究的忙碌身影。在一个个教学现场,日新月异的装备不断刷新学员对未来海战的认知,也直接丰富了教员们的课堂信息量。韩教官认为,如果没有走出去的过程,课堂就是纸上谈兵,只懂理论的学员在未来岗位上根本无法立足。
2015届毕业学员于洋、颜志远对此深有感触。正是凭借对于装备知识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得心应手,多次在海上装备故障排除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分别在海军组织的比武竞赛和南部战区海军比武竞赛中获得冠军。
基层之石重,岗位之石鲜。
该系某教研室主任易成涛认为,联合育人,最终还得依靠众人。在一次联合实兵演习中,身在基层的一位业务长发现,当前世界上主流水雷早已完成了技术升级,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扫雷不但效率低下,还会大大增加触雷风险。教研室获知这个情况以后高度重视,立刻组织人员对《战斗航海》教材进行了更新再版。
工作在北部战区海军、东部战区海军、南部战区海军的多名航海业务长都是该系联合育人机制的合作方。军事航海特色课程《电航仪器》需要经过他们的认可才能定稿,《航海勤务》等多部专业教材需要经过他们的审阅才能付梓。
为了把最新鲜的岗位技能传授给学员,在海上实习过程中,该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频繁邀请主战舰艇航海长为学员授课并现场参与多个科目的考核,这对学员任职能力的快速形成意义重大。院校和部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人才培养的方向不能偏,方案不能死,学员毕业就顶用,不要让使用人才的基层部队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
为此,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航海系紧紧咬准部队需求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远航实习、帆船训练、科研院所调研等方式使学员身体力行,练就基层工作所需的“十八般”武艺。这样,等到学员毕业时,经过院校的精心打造、海上实习的艰苦磨练和军工厂修理所的现场体验,他们已成为既懂指挥又懂装备的合格人才。
从毕业学员的实际表现来看,由于对症下药不留死角,他们显得“很接地气”,较以往更能满足第一任职的实际能力需求。据统计,近三年来,航海专业毕业学员有80余人立功受奖,占学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毕业一年后返校参加二学位答辩的通过率为100%。(中国日报大连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