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so(737-799年),属性钱,字少珍,永州永陵(今湖南永陵)人。
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怀素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无法阻止。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练习书法;为了练字,还制作了一块漆盘。相传,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潦倒,没有纸张来写书法,于是他便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毫泼墨,并且把他的庵名叫做“绿天庵”。芭蕉叶也写完了,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在这两个物体上涂上油漆,分别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坚持书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干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怀素年轻时,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
乾元二年(759年),怀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
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他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经衡阳、客潭州。
唐宝应元年(763年),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阳)。
唐大历元年(766年),怀素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唐大历二年(767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
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 国,谒见当代名公",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
唐大历六年,怀素母病甚重,遂于腊月初回乡探视,以待汤药。怀素觐亲以后,即重返京师。
唐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 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并告诉怀素,他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颜真卿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唐大历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创作《自叙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写下了《僧怀素传》,是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
唐贞元十五(799年),怀素又回到了零陵,写《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
他的草书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纸本。《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贴》《七帖》《北亭草笔》。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在上师范期间,开设有书法课,我也曾经喜欢书法,并且拜书法老师为师,每逢周六、周日到他家里学习书法。
他教我书法先从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练起,等到楷书练习差不多时,又开始学习行书和隶书,总之,每一门书体都没有学精通,再加上平时的慵懒,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所以,写出的字都是平平淡淡。
自从县城教育学会成立硬笔书法协会以后,我也加入了该组织,在这个平台与书友们亲切交流,经常组织一些书法培训,书法展览,慢慢地,我的书法水平有所提升,在县政协组织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一百周年的书法展览中,我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和优秀奖。
通过作品的书写和展出,在全县范围内,与其他书友进行比较,我的书写水平还是比较差的,说明功夫还没有下到,还需要继续努力,找出差距,争取一年一个台阶,为弘扬传统文化,讲好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做出我应有的贡献!